到云南旅游,人們往往會習慣性地選擇西雙版納,麗江,香格里拉,大理等著名旅游景點,而忽略了在云南邊陲有一個傳說被佛祖釋迦牟尼譽為“黎明之城”的小鎮同樣風光迷人。她就是芒市。
芒市又稱潞西,相傳釋迦牟尼傳教來到這里時,天蒙蒙亮,雄雞啼鳴,晨曦就要普照在這翠綠的壩子上,便為它取名“勐煥”意思是“黎明的城市”。
兩千年悠久歷史的勐巴娜西古城
芒市在兩千四百多年前就是一個傣族先民部落,得天獨厚的南亞熱帶季風氣候,肥沃的土地、充沛的林水資源,加上人們的勤耕苦作,整個部落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五谷豐登,六畜興旺,山美水美,姑娘漂亮,人杰地靈,沒有欺詐,成為聲振四方的“部落勐”(部落國),被稱為“勐巴娜西”(一個像天堂一樣的地方)。“蜀身毒道”南方絲綢之路的開通,使芒市與內地和國外的交往逐步擴大,近一知年南傳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的傳入,又使這里的原始宗教步入了現代宗教的文明。千年滴水終成金,中外文化與當地民族文化相凝結,給這座美麗的城市留下了經書百卷,創造了遍布城內城外的宗教文化建筑群。“芒市”這個名稱至今已有一知多年歷史,唐、宋、元、明、清五朝都以芒市(施)為今潞西及周邊的行政區劃地域名稱,至民國二十三年(1934)才改稱潞西,設潞西政治局于勐戛,民國三十八年(1949)又遷芒市設潞西縣。解放以后,人們仍按習慣稱潞西為芒市,故很多人到了芒市不知道潞西。
芒市壩區原住居民主要是傣族,這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明的水的民族,男子平和、和善,女子溫柔勤勞,信奉佛教。山區居民以景頗族為主,這是古代從青藏高原遷徙而來民族,勇敢奔放、熱情豪爽。歷朝歷代不斷有內地民族、中原居民因戍邊固國、戰亂避世等原因,不斷遷徙而來。解放后,大批高素質的南下干部組成民族工作隊,久居芒市幫助教育、指導生產,開化風氣。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商人云集芒市,掘金商貿,并以此為家,樂而不返。也因此,形成了芒市包容的文明,開放的胸懷,多彩的生活。
在芒市,既有傣族的傳統如水生活方式,潑水節歡快、趕擺熱鬧、獵哨多情;也有景頗族的豪邁氣概,目瑙縱歌萬人通宵舞,男刀女扇、長槍筒帕,氣概非凡,不但是吉尼斯記錄的人數最多之舞,也是以舞敘事、以舞溯祖的獨特文化。僅說民族節日,農歷正月是景頗族的目瑙縱歌、傈僳族的闊時節,公歷三月是阿昌族的阿露窩羅節,四月是傣族、德昂族的潑水節,七月是建州紀念日。加上中華民族傳統佳節、全國統一節假日,幾乎每月有節,月月高興。
芒市飲食 口味多變口福不盡
芒市本地民族各有傳統食物、味道,傣族飲食酸涼爽口、景頗族辛辣多味。其次是各地口味在芒市交融雜合,變化出新,融入當地。所以,芒市食物味道多變,酸甜苦辣各有主食、各有變化;味覺層次分明,深淺濃淡各有味道、各有回味。飯桌上,幾乎每菜配一蘸水。可蘸,別有味道;不蘸,不減其味。早餐,最普通的小店,餌絲、米線種類繁多,米線就有粗、較粗、細等,餌絲更有七、八種之多。湯有牛、豬、雞備選,“冒子”有各種做法、各種風味的各類肉類。佐料擺滿一桌子,鮮檸檬、涮涮辣、小米辣、甜醬油、各類泡菜,等等,各取所需各自選配。同一碗早餐,主料、湯、“冒子”組合不同,味道各異,再加佐料調配,口味變化多端,口福不盡。
芒市景點推薦:
樹包塔 大自然與人類合作的奇觀
傣語稱“廣母姐列”,是芒市傣族建造最早的佛塔。塔高十余米,樹高數十米,佛塔是實心的磚塔,樹為菩提樹。塔頂著樹,樹包著塔,頂上枝葉蔥蘢,腳下佛塔生輝。塔身若金剛,威嚴肅穆,樹則一柱擎天,緊緊裹住塔身。樹塔渾然一體。在塔下仰望,不禁讓人驚嘆:眼前究竟是一座塔,還是一棵樹?據說這里原本有塔無樹,當一粒菩提樹種子被風帶進塔縫,春雨澆下,種子生根發芽,漸漸便有了這奇觀。塔孕育了樹,樹護衛著塔,這是一種典型的傣族式智慧。
菩提寺
潞西傣族、德昂族信奉小乘佛教,因而奘寺眾多,幾乎每個村寨都建有奘寺,且大多奘房相鄰,輝映成趣,也有塔寺分離,獨放異彩。在潞西市芒市鎮正南路中段,有一座蒼勁古樸的寺廟建筑群落,它與眾多的小乘佛教“奘寺”風格迥異,又與內地漢族大乘佛教的佛寺不同。一般的傣族小乘佛教“奘房”(佛寺)大抵為方形獨間干欄式木結構,菩提寺卻在主房兩側各增一偏廈,猶如兩翼緊銜主房,形成三個獨立而又相連相通的佛殿。而一般的漢族大乘佛教佛寺大抵為四合院式。菩提寺正殿供奉的釋迦牟尼像前下方的兩菩薩也不是普賢和文殊,左邊一尊頭戴金盔,右手執筆左手執薄,名叫“威士眾”,意為司善惡之神;右邊一尊赤著雙腳,腳邊擺著水罐,手理長發作滴水狀,名叫“南娃宋特妮”,意為土地之神,這又是內地大乘佛教所沒有的。
勐巴娜西珍奇園 走進樹的大觀園
勐巴娜西珍奇園位于芒市勇罕街南段東側,是國家A A A A級風景區。據說這里有四個全國之最:百年古樹數量之多(500余株)、規格之大為全國之最;樹化石、樹化玉的數量和精品之多(1000余噸);大(古)樹移植數量之多(500余株)、成活率之高(96%)為全國之最。
珍藏館內陳列著大量樹化玉標本,一大段粗粗的樹干,外形和紋理明明是樹,然而它卻早已變成通體半透明的美麗玉石。這些樹化玉已經有長達5000萬年、一億年甚至二億年之久的歷史,滿滿一屋子大大小小,五彩繽紛的水石、石膽、玉石、翡翠,美不勝收。
風平佛塔
德宏傣族信仰小乘佛教,村村寨寨多建緬寺與佛塔,在芒市地區,最有名的是位于芒市西約6公里的風平鄉聳立的一座金碧輝煌的佛塔,它就是聞名遐邇的風平佛塔,當地傣族稱為“廣姆”。
風平佛塔是德宏州的名勝古跡之一。高大雄偉,造型玲瓏華麗,錯落有致,巧奪天工,建筑構思新穎,具有獨特的民族特色,是傣族小乘佛教建筑中的一件珍品。
該塔歷史悠久,據史料記載,最早的風平佛塔有東塔和西塔兩座。乾隆六年(1741),芒市傣族土司請來一位長老,主持建筑東塔。傣語稱西塔為“廣姆剛勐”,意為芒市壩的中心塔。該塔1805年曾遭受地震損壞,但得到了及時的修復,1966年又被毀。1986年重建了現在這座佛塔。
重建的風平佛塔,主塔高23米,四周環列小塔28座,猶如眾星捧月,拱衛于母塔四周,構成挺拔雄奇的主塔體,它造型復雜、嚴謹、氣勢雄偉,主塔和子塔尖部稍下有玲瓏剔透的金色寶傘,傘沿系有銀玲,隨風搖曳,叮咚作響,悅耳動聽。
每當夕陽西下,晚霞如火,情景更為壯觀,閃閃發光的金塔,耀人眼目。
風平佛塔還是傣族群眾娛樂活動的中心。凡是傣家的盛大民族節日,風平鄉的傣族群眾都要在這里舉行“廣姆擺”,人們敲起芒鑼象腳鼓,跳起“嘎秧舞”,歡慶豐收。熙熙攘攘的佛塔周圍,人山人海,人們往往要跳幾個通宵,猶余興未盡。
文章來源:搜狐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