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居民赴臺個人游開放一個月以來,至今累計赴臺人數不到1000人,這離臺灣“陸委會”原定每天赴臺陸客500人配額有較大差距,可見市場熱度并不如預期。是個人游門檻太高,還是產品設計不夠靈活多樣?是限制太多,還是臺灣游正在喪失神秘感和吸引力?如何調動赴臺個人游的熱度?此次本刊邀請行業專家及業界人士,就此展開探討。
【觀點一】
個人游遇冷不奇怪
主持人:自今年6月28日以來,大陸居民赴臺個人游已開放逾一個月,但熱度遠不如預期,有關數據顯示,臺灣“陸委會”原定每天赴臺陸客上限為500人,然而至今累計赴臺人數僅850人左右。赴臺個人游遇冷,各位怎么看?
劉思敏:這并不奇怪。從出境游目的地開放的演變來看,無論是東南亞、日韓,還是歐洲,開放初期都有普遍遇冷的現象,更何況臺灣從開放團隊游到開放個人游之間的培育時間是最短的,這個市場還不夠成熟。而且以目前的陸客赴臺游情況來看,團隊游仍是游客選擇的最主要的方式,畢竟它可以消化一些基本需求。不過,團隊游產品還是顯得頗為單調,線路安排受限于8天的行程,主要針對的是退休老人,而現在個人游,除了探親訪友的外,更多的是臺灣游的回頭客,一般是參加過一次團隊游后,再選擇自由行的游客。要知道,市場本身需要發育的過程。
勞毅波:經過這幾年的陸客赴臺觀光游,或許臺灣自然旅游資源本身所存在的神秘感正在漸漸消失。尤其在很多中青年人來說,相比之下,倒還不如去東南亞體驗異國風土人情和自然風光,畢竟語言相通,不少自然景觀只達到內地旅游景觀的二線檔次。
溫前:語言無障礙恰恰是臺灣游頗具魅力的一點,赴臺個人游要得到市場的認可,實際上需要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我們可以回想當年初出臺開放臺灣團隊游的時候,也是達不到預期的效果,甚至完不成配額,但是過了幾個月后,隨著產品的不斷調整,人們在不斷接受和適應,市場就逐步旺了起來。個人游相信也會經歷這么一個過程。
【觀點二】
目前自由行其實“不自由”
主持人:不可否認的是,赴臺個人游目前存在客觀方面的障礙,比如政策上仍有諸多限制,簽證手續還不夠便利,門檻也比較高,通過旅行社代辦手續等,有不少人認為這種“自由行”實際上并不自由。你們認為如何調高赴臺個人游的熱度?
勞毅波:一聽到放開赴臺個人游,人們便不自覺的將它和港澳自由行做對比,便利程度是否相當,往返消費水平如何,所花成本大概是多少,行程和消費的隨意程度如何,等等。然而,畢竟臺灣和大陸的往來還存在一些障礙。不過,由旅行社進行代辦,并采購酒店、機票等產品,或許操作起來更為便利一些,完全由個人預訂,恐怕在結算方面更麻煩些。遺憾的是,現在旅行社為個人游游客所采購的產品仍比較單一,比如批量采購四花五花的酒店,而不采購受自由行者們青睞的民宿,因為民宿所產生的利潤點較低。
劉思敏:赴臺個人游的開放,一開始更多的是依靠計劃導向和政策導向,但是最終是否走得下去,還是由市場說了算。如果由旅行社代辦,操作起來所花的費用過高,就自然會不受市場認可,起碼消費者可以不買賬。
溫前:赴臺個人游要實現真正的“自由”,三方面的因素很關鍵。一是政策層面,赴臺手續能否進一步簡化,游客前往能否變得更加便利;二是配套方面,比如航班是否夠密集,價格優惠是更加傾向于組團客還是個人,接待項目是否夠豐富,當地導游服務是否到位,酒店住宿和餐飲等接待能力如何;三是產品本身是否具有足夠的吸引力,價格是否合理等。所以說,不能說個人游目前所面臨的只有政策上的阻礙,其他兩方面也值得業界思考。
【觀點三】
個人游市場仍大有可為
主持人:剛才提到臺灣旅游資源的優劣勢,它真的不具有足夠吸引力吸引回頭客嗎?神秘感正在逐漸消失嗎?還是說其實這個市場仍具有無限潛力?
溫前:我認為潛力是很大的,個人游這個市場大有可為。實際上,臺灣自由行的產品開發并不存在技術障礙,兩地語言溝通順暢,有待開發的產品也是五花八門,在島上看日出,環島騎自行車,還有寶島文化,時間安排可以更自由的話,有很多項目是團隊行中無法實現的,而人們可以自由安排時間,逐個體驗,相信還是具有極大吸引力的。蛋糕會越做越大,現在也許大家對個人游的產品還不太熟悉,但是相信這個市場在不久的未來會好轉。而相信廣東業界和我一樣,廣東開放赴臺個人游也是熱盼的。
勞毅波:我所說的臺灣旅游資源不具有唯一性,指的多半是自然風光,這些相比大陸多樣而豐富的自然旅游資源來說,或許并不顯得多么珍奇壯觀,但從歷史人文上來說,也有讓人為之驚艷的地方。比如故宮博物館。將赴臺個人游做大的前提,我認為應該盡快將示范點擴展至全國,甚至可以由廣東市場來拉動。不可否認的是,廣東游客的消費經驗較成熟,區域性可選擇的空港線路較多,個人預算可能也更大,很多游客都熱盼廣東人也能赴臺個人游。
劉思敏:我贊同盡快推開的觀點。畢竟兩岸的文化同源,人們有著迫切的交流愿望。臺灣旅游資源和大陸的確存在一定的同質化,一些人在觀賞完自然風光后,會有“不過如此”的感嘆,這和去之前人們對它所產生的神秘感形成反差。不過,游臺灣,應該還要看文化,當地獨特的寶島文化和不一樣的休閑環境值得陸客慢慢體驗。當然,不要期待過高就是了。
【觀點四】
赴臺游產品應多元化
主持人:各位認為,如果要促進赴臺個人游進一步發展,不斷升溫,有哪些工作需要做?廣東未來有望成為下一批赴臺個人游開放試點,從第一批開放的情況來看,哪些經驗值得廣東借鑒?
劉思敏:政策放得越開,兩岸溝通越無阻礙,兩岸旅游經濟才會越來越興旺。除此之外,業界還應增加赴臺團隊游產品的品種,增加產品的市場競爭力。而個人游的產品組合也應該更靈活多樣,可以更多的不要受限于政治方面的因素。而兩岸旅游的溝通應該是更加開放,更加大膽。
溫前:我們現在等待的,恰恰是政策上的東風。至于產品開發上,我們已經推出一些臺灣DIY產品,行程中有一部分時間由游客自由支配,可以訪親探友,實現短時期內的“自由行”。目前的臺灣游還是以中老年人為主,未來應該更加注重年輕人的需求,設計更符合年輕人口味的產品。我們當然希望未來赴臺個人游能像現在的港澳自由行那樣,但是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要知道,一開始的港澳自由行也不像現在這么自由的。
勞毅波:未來赴臺游逐步推開,有兩方面對接是必要的。一是旅行社方面的采購,產品不能太單一,應該更多元豐富些,滿足自由行游客的個性化需求,比如,采購一定的民宿,滿足背包客需求等;二是資訊的公開透明,去之前可以確認住宿安排,減少不確定性。因為臺灣目前的旅游接待水平有限,存量有限,住房常出現不確定的情況,個人游要真自由,這些問題就要一一解決。
新聞背景
據臺灣媒體報道,福建居民金門、馬祖及澎湖地區離島個人游啟動后,至今尚無大陸游客透過離島個人游機制前往澎湖觀光。此外,陸客個人游開放逾月,至今赴臺陸客僅852人。臺灣“陸委會”近日指出,離島個人游開放至今,前往金門、馬祖、澎湖的陸客人數分別為280人、111人、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