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香港中通社報道,游臺灣必游夜市,游夜市卻難找廁所。有不少游客投訴,在逛夜市時內急卻無處方便,臺北市府為此將于明年推出“友善店家計劃”,呼吁市內14個主要夜市的店家向游人開放店內廁所。
臺北市府稱,愿意“與人方便”的店家可獲政府每年1.5萬元(新臺幣,下同)的水電費補助,有市民及游客對有關計劃表示歡迎,但亦有店家認為補助太少,不愿“與人方便”。
夜市林立的臺北市,士林、師大、華西街等14個主要夜市的公共廁所設施不足;以寧夏夜市為例,整個夜市竟只有一個流動廁所,遠不能應付每晚數千人次的需要。臺北市府日前介紹,明年推出的“友善店家計劃”,將邀請市內14個主要夜市商圈內的店家開放店內廁所,供游客免費使用,參與計劃的店家每年可獲最高1.5萬元的水電費補助。
負責夜市管理的臺北市市場處官員指出,市內已難覓土地興建公廁,因此希望透過補助形式,鼓勵店家開放廁所“與人方便”,未來除補助水電等費用,也會補助修繕廁所,以提高誘因。
市民陳先生歡迎有關措施,認為店家的廁所遠叫流動廁所干凈;韋小姐亦表示,“以后不用入店消費也可大方借用廁所,逛夜市更方便!”
但有店家認為每年1.5萬元的補助沒有吸引力,寧夏夜市自治會總干事林定國說,該夜市去年已開始鼓勵店家借出廁所,但效果不佳,主要因為店家大多不滿措施為該店帶來嚴重的衛生問題;去年曾參與該計劃的柯老板直言,好心出借廁所,但有人排泄物飛濺,清理時覺得很倒霉,甚至衛生紙被偷,實在夸張;雙城街夜市自治會長廖政斌也認為店家的參加意愿不高,因為夜市主要都是食店,“大批游客入內方便,將為在內消費的食客帶來不便,恐影響生意。”
臺北市的有關計劃為全臺灣首創,但臺中市、高雄市等“地方政府”12日表示,暫不考慮參照臺北市的做法。臺中市副市長蕭家淇回應,市內最著名的逢甲夜市已有足夠的廁所,況且請店家開放廁所,恐影響生意,要審慎評估,暫不考慮跟進。高雄市經濟發展局局長藍健菖指,該市將在各大夜市附近覓地興建公廁,為游客提供方便,故不考慮補助商家以換取店內廁所的“使用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