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搜狐旅游
福建泰寧,養在深閨人未識,山因水而活,水因山而秀。千百年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15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造就了靈山秀水的泰寧,依偎在“天下第一湖山“大金湖的懷抱,映照著碧水丹山的云蒸霞蔚,更有清溪環繞,潤澤萬物。南宋名相李剛曾贊曰:“泰寧縣山水之勝,冠于諸邑”。
作為一個曾經交通不便、默默無聞的山區小縣,福建省泰寧縣旅游業近年來快速發展,走出了一條成效顯著的“泰寧路徑”,實地感受“泰寧路徑”“泰寧路徑”有什么價值?通過考察泰寧旅游,增加感性認識,更有助于理解。
天下第一湖山——金湖
話說大金湖
大金湖,位于福建西北部綠色林海之中,居福建和江西兩省及南平、三明、龍巖三地市交界處,毗鄰武夷且占盡其美;境內丹霞飛虹,秀水如碧,林木浸翠,擁有世界地質公園1塊世界級和中國十佳魅力名鎮等14塊國家級旅游品牌,是一處游覽觀光、尋史訪古、休閑度假的人間天堂。
大金湖--天生麗質,風景獨好。千百萬年以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在這里塑造了群峰連綿、山水交融、景象萬千的丹霞奇觀,造就了福建省唯一一家世界地質公園,是一個以青年期丹霞地貌為主體,兼有花崗巖、火山巖、構造地質地貌等多種地質遺跡、自然生態良好,人文景觀豐富的綜合性地質公園,涵蓋金湖、上清溪、狀元巖、貓兒山、泰寧古城等五大景區。
世所罕見的水上丹霞,深邃幽靜的峽谷曲流,遍布幽奧的丹霞洞穴,千奇百怪的山峰石柱以及奇險峻偉的花崗巖石蛋地貌景觀,融匯于原始古樸的自然生態,構成了大金湖獨特的自然風光體系,形成了遺世獨存、獨步天下的“碧水丹山”、“峽谷匯萃”。
奇秀稱天下,人文亦可嘉。泰寧歷史悠久,文化豐厚,公元958年,宋哲宗皇帝親賜縣名,兩宋時為福建大邑,素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的美譽,曾寫就“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之盛況。歷史名人朱熹、楊時、李綱等曾在此游歷山水,講學著述,留下燦爛文化。泰寧還是個革命老區,有著光榮的革命斗爭歷史,土地革命時期,中國工農紅軍曾三次解放泰寧,是中央21個蘇區縣之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朱德、彭德懷、陳毅、劉伯承、聶榮臻、楊尚昆等曾在這里運籌帷幄,指揮紅軍作戰。
大金湖真可謂“有地皆美景,無處不風光”。倘佯其間,你既可在浩瀚的水上丹霞中領略“天下第一湖山”的獨特魅力,亦可在上清畫境中體會千年原生態的峽谷曲流;既可在明朝兵部尚書李春燁的深宅大院里品味“江南第一民居”的美侖美奐,也可在臨水而居的狀元文化園觸摸泰寧2200多年的風雨滄桑,更可在紅軍街上追憶工農紅軍三進三出泰寧的烽火歲月。閩越遺風,民俗獨特。原始粗獷的儺舞,鼓樂鏗鏘、夸張奔放地跳了1200余年;“天下第一團”的梅林戲,與京徽名劇同根溯源,粗獷與婉約相兼;綿延數里的橋燈,群龍首尾呼應,驚心動魄無以入眠,讓人驚嘆…泰寧,離凡塵最遠,和心靈最近;說不完的故事,看不夠的景!
精品線路推薦
金湖景區
金湖風景名勝區,距縣城8公里,因地處金溪上游,富含沙金而得名。景區總面積136平方公里,其中水域面積26平方公里,全長62公里,有“百里金湖”之稱。
金湖1994年1月列入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2001年被評為國家AAAA級旅游區和國家地質公園,2005年元月,世界教科文組織授與中國.大金湖予“世界地質公園”。金湖景觀資源十分豐富,可概括為72峰、36巖、18洞、5泉、2瀑之美景,189個景點、49處勝景,具有幽、秀、奇、絕的特色風格和山清、水秀、石美、洞奇、峰怪“五絕”特點;景區生態良好,原始次生林覆蓋率達95%以上,水質優良,丹崖翠峰碧水相映成趣;生物多樣性豐富,珍稀動物繁多;氣候宜人,冬暖夏涼,春暖秋爽,四季適游,是度假避暑、休養旅游、科考科普、水上運動的理想勝地。
丹山和碧水是金湖風景構成的兩大要素:山的雄奇俊逸,水的清麗幽雅;陽剛與陰柔相濟,豪放與婉約互補;碧綠幽藍的湖泊,同綿延數十公里的赤石群連成一體,丹崖突進湖心,碧水深入山腹;絕壁常常內陷為巖穴,溪澗時時直下成飛瀑;湖水映襯山峰的雄奇,山峰烘托湖水的深邃,加之鑲嵌巖岸的巖寺古剎、漁村山寨、古墓關隘等眾多人文景觀,曲折多致,景象萬千,充滿山水靈性,造就了國內罕見的水上丹霞奇觀,特別是甘露寺、水上一線天、幽谷迷津、天工佛像、天然摩崖石刻等絕世奇觀,令人嘆為觀止,中國當代學者蔡尚思稱之為“天下第一湖山”。
中國最美麗的漂游——上清溪
上清溪景區
上清溪景區位于泰寧東北部,金湖的上游,從縣城到上清溪大約22公里。它得名于道教“三清”之“上清”,漂游上清溪最大的感受就是如同進入了人間仙境,讓人飄然欲仙,超凡脫俗。
上清溪全長50多公里,其中已開發竹筏漂流河段長15公里,全程漂流約兩個小時,游程共分十筏、九十九曲、八十八灘、七十七彎、六十六峰、五十五巖、四十四景、三十三里,主要景點有:“鯉魚跳龍門”、“金鐘長鳴”、“五老看仙”、“陽光三疊”、“孔雀開屏”、“棲鷹崖”、“落霞壁”和“海市蜃樓”等。
上清溪深藏于群山幽谷之間,融匯桂林漓江的水、武夷山的山、張家界的景、九寨溝的色彩、三峽的險峻于一峽。乘筏而下,溪流蜿蜒在山巒疊嶂的赤石翠峰之間,彎多、灘急、峽逼,千回百轉,天為山欺,水求石放,山重水復,別有天地;溪水或急流成灘,水不沒膝;或凝滯成潭,深不可測,寬處平坦,不過10余米,窄處宛若小巷,不足2米,天留一線,僅容一筏通過,人過則空谷傳聲;兩岸人跡罕至,森林茂密,方圓幾十里仍保持原始狀態;常年有奇花異草盛開,清香撲鼻,溪谷中隨處可見野鴨、鴛鴦、白鷺、飛鷹翱翔山林,嬉戲水間;更絕的是,每一個景點都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距離,幻化出不同的景物,不同的意境,惟妙惟肖,明朝禮部主事池顯方曾在《上清溪游記》中,形成上清溪移步換景的絕妙境界:“轉一景如閉一戶焉,想一景如翻一夢焉,會一景如繹一封焉,復一景如逢一故人焉”。
上清溪以野、幽、奇、趣,構成了世所罕見的千年原生態峽谷曲流大觀園。
孕育中國唯一巖穴狀元的丹霞圣地——狀元巖
狀元巖景區
狀元巖景區坐落在上清溪下碼頭側,離城區11.7公里,景區面積16平方公里,因宋慶元二年(1196年)狀元鄒應龍(1173-1245)早年在此讀書而得名。
山藏千古丹霞,巖蘊曠世奇杰,一語道出了狀元巖的神韻。這里山澗幽谷,天風松韻,峰架文筆,崖曬經文,山盤龍虎,神龍出海,狀元及第,山川與人物相互輝映,自然與文化彼此滲透,被譽為“地靈人杰的丹霞圣地”。吸引著歷代莘莘學子前來憑吊瞻仰,求取聰慧靈氣。
狀元巖景區游程約5公里,共分五個游覽小區,旅游步道全部以石階鋪成。有潛龍峽、換骨嶺、摩天嶺、五虎上山、空山六響、狀元、曬經崖、錦繡谷等80多個大小景點,是探幽訪古的勝地。整個景區都隱藏于原始密林間,山泉淙淙跌落成瀑,環境清新優雅;鄒應龍在此苦讀五年詩書,出山后一舉天下成名,高中狀元,狀元巖也因狀元而著名,這里有鄒應龍親手鑿刻的“斗米階”、古棧道,有明朝道仙刑德興修煉的“琵琶巖”等人文景觀;清朝乾隆皇帝題寫“狀元巖”三個蒼勁有力的摩崖題字,文人有感而發,題詩有句曰:“探幽尋勝到靈巖,路入層霄已隔凡。此處書聲通帝座,當年柳汁梁春衫…”
靈山秀水 生態氧吧——貓兒山
貓兒山景區
貓兒山又名三劍峰、羅漢山,地處煙波浩淼的金湖景區畔,以石似貓而得名, 2000年2月被評為國家森林公園。公園面積25.6平方公里,中心景區為4平方公里,以原始天然的生態環境而聞名。
這里是植物大觀園,動物樂園,有各種野生植物、珍稀樹種102科360余種,其中屬國家保護的樹種有水杉、紅豆杉、長葉榧、烏干櫟、紅茶樹等十余種(其中最珍稀的當數幾十棵的紅茶樹);有各種珍貴野生動物30余種,游覽中時常可以與雄鷹、穿山甲、松鼠、虎紋蛙近距離接觸,給人以意外驚喜;這里是天然氧吧,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林翳谷深,泉瀑長流,空氣清新,四季鳥語花香,負離子含量極高;這里是景觀大世界,有水月巖云、洞天奇觀、金貓窺世、傲松騎石、平湖仙翁等名勝景觀89個。登臨峰頂,極目群山騰浪,滿眼蒼翠,俯瞰百里金湖,青螺嫵媚,令人心曠神怡,豪氣頓生;那千姿百態的丹山翠峰仿若形態各異的“千面羅漢”,這些羅漢有的滿面滄桑,有的容光煥發,有的在仰天長嘯,有的在凝目沉思,讓人感嘆天工造化,感悟人生真諦,感受天人感應的境界。
尚書第
泰寧古城景區
泰寧古城,位于泰寧縣中心,是江南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明代建筑群。據《閩志》記載,泰寧古城古稱“金城場”,西漢時為閩越王無諸的校獵場所,南唐中興元年(公元958年)建縣,宋明兩代為泰寧鼎盛時期,有“漢唐古鎮,兩宋名城”之美譽。當時人文發達,物華天寶,李綱、朱熹、楊時等歷史名人曾留寓,講學于此;歷史上曾出過狀元2名、進士50多名,有“隔河兩狀元,一門四進士、一巷九舉人”之說。宋元佑元年(公元1086年),宋哲宗趙煦欽賜孔子闕里府呈號“國泰民安”中“泰民”的諧音“泰寧”二字為縣名,沿用至今。
泰寧古城景區由狀元文化公園、尚書第、紅軍街三大景點組成。
狀元文化公園地處泰寧縣城東洲橋沿河邊,總建筑面積19102平方米。通過19組青銅雕塑群來詮釋泰寧近2200年來泰寧的重大人文歷史,銅雕群沿著240米的古城墻擺放,由80個人物、11頭牛、9頭馬等組成。公園整體設計簡潔、明快而又實用,為泰寧舊城旅游中心區域,與泰寧古城游覽中心尚書第、狀元街融為一體,充分體現泰寧所特有的自然文化景觀和濃郁的文化底蘊。園內雕塑群氣勢恢宏,人物雕像栩栩如生,其工藝之精湛,刻畫之逼真,高度濃縮展現了古代泰寧市井百姓的生活場景。
泰寧古城內的尚書第古建筑群,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主要包括現進士街、尚書街、九舉巷以內的尚書第、世德堂、李氏宗祠等古建筑群落,含明早期到清晚期500多年中各時期建筑物1.27余萬平方米,集官宅、民居、祠堂、生產生活用的輔房、店面以及古街、古巷、古井、牌坊于一體,氣勢恢宏,布局嚴謹,構思精巧,工藝精良。
此外,泰寧還是革命老區和中央21個蘇區縣之一。古城內有保存完好的紅軍街、紅軍總部、東方軍司令部等舊址,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周恩來、朱德、彭德懷、楊尚昆、康克清等曾在這里運籌帷幄,指揮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