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毫不夸張地說,兩岸交流最初是從旅游開始的。在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海峽旅游圈形成過程中,廈門不僅從未缺席,甚至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龍頭角色。
從“海上看金門”到赴金周末度假游
在兩岸正式開放“三通”之前的年代,福建省外游客,到廈門后通常都會參與極具廈金特色的“海上看金門”旅游項目。這個項目的起起落落,非常能代表廈門在海峽旅游中的特殊地位和情緣——
從地下觀光到旅游新亮點
廈門港務集團和平旅游客運有限公司總經理蔡培植回憶說,“海上看金門”最早誕生于上世紀90年代初,催生該旅游項目的是兩岸的長期隔絕。
過去,廈門在很多外省人眼中,是直接和金門掛鉤的,很多人甚至把金門島當成臺灣本島。來廈門的游客,最想去的就是金門,去不了,隔著海看也覺得過癮。于是開始有人用望遠鏡看、爬到山上去看,但都不“解渴”,后來有人嘗試雇船到海上看。
蔡培植介紹,早些年,嚴禁在敏感海域從事旅游活動。剛開始的時候,和其他業者一樣,蔡培植也曾被相關部門警告多次,還被抓去“按手印”,船也被扣了十幾次。但管制并沒有阻擋民間的熱情。蔡培植說,盡管有風險,但游客好奇,船家要生存,所以就壯著膽一點點往前靠近,今天進一米、明天進兩米,越開越近。直到后來,金門守軍也習慣了。現在的情況是,廈門的船基本上可以在海域中央停一下讓游客拍照留念。
經過十多年民間的努力,以及隨后不斷放寬的政策,“海上看金門”逐漸成為一個規范的旅游項目。
構建更大的廈門模式
2011年6月,坐擁地理之便的廈門,獲得經營省外來廈居民赴金一日游資格后,大陸30個省、市、自治區(不含閩臺港澳)來廈的游客,都可享受這一政策。而且過去繁瑣的手續,開始進一步簡化。這讓過去火爆的“海上看金門”,開始向登金門島深度游衍變。
再一次地獨有優惠政策后,廈門開始暗自發力。
說到對金門游的推介,廈門旅游局局長黃國彬透露,閩浙兩省旅游主管部門已簽訂“閩浙山水情、萬人寶島行,金門廈門大串門”的戰略合作協議。預計從今年10月到12月31日,浙江省旅游局將往福建輸送3萬—5萬名游客,旅游區域涵蓋鼓浪嶼、武夷山、土樓等精華景區,還將讓浙江游客體驗重新包裝后的金門游精品行程。此外,廈門旅游局也帶隊赴成都、重慶等西部各地推介。
而在廈門旅游業界,早就應景推出周末赴金門休閑游等相關產品。廈旅國際總經理易斌指出,在未來計劃中,開發金門為廈門市民的周末休閑新去處,才是新的賣點。
回望當初,去金門旅游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而今,赴“金門游”,對一般廈門人來說,早就不“稀罕”了。“金門游”也從廈門居民“獨享”拓展福建居民共享,直到現在參與的游客范圍越來越廣。
“海峽旅游”從廈門開始
一直以來,基于閩臺獨特的“五緣”關系,福建一直是大陸對臺政策傾斜的地區,其中大多政策最早又從廈門開始。于是,在民間積累量變多年的兩岸旅游開始有了質變的過程——
交通:形成立體化旅游渠道
俗語說,要致富先修路;而套用在兩岸領域,要交流,也必先有通路。
與大陸各城市相比,廈門赴臺個人游具備無可比擬的區位、交通優勢。
仰仗地利,廈門構筑了全國最多元的 “赴臺游”渠道:兩岸航線最靈活、航班最密集;還擁有諸如“小三通”海空聯運及廈門對基隆港、臺中港客滾輪等多樣化方式,開辟海空客運航線十余條。而今年10月份,超級豪華郵輪中轉廈門赴臺游的模式,也被視為共構未來海峽旅游圈的重要引擎。多元赴臺渠道,讓廈門匯集了全國“赴臺游”的大半人流。
而今年廈門“九八投洽會”期間,由廈門航空港集團投資25億元、占地32萬平方米的國家級海峽旅游綜合服務中心正式奠基。未來,來廈門旅游、經廈門往返臺灣及其他海西區域旅游的游客將可以在這里享受到全方位、一條龍的服務。這里將是兩岸旅游的新節點,將匯聚交通節點、旅游產業節點和旅游信息節點于一體。
市場:從無到有到成為主流
借助廈門與臺灣便捷的旅游交通通道、日漸成熟的合作機制及先試先行的政策優勢,在閩臺旅游業界的努力下,閩臺旅游業合作領域逐步擴大,市場互動加深,“海峽旅游區”漸具規模。
2009年至2011年,圍繞廈門為基點的閩臺旅游界交流合作機制不斷完善。此外,2011年,在廈門舉行的海峽旅游博覽會上,閩臺旅游業界20個相關機構達成共識并簽署《閩臺旅游產業化合作宣言》,標志著閩臺旅游合作從單一產業、單一領域合作進入多領域推進、多產業全面合作的新階段。
從團進團出“赴臺游”,到個人赴臺自由行;從常規寶島走透透,到臺灣鄉村深度游;從空中直航到豪華游輪……幾年下來,“臺灣游”早成為廈門旅游市場的主流產品。
用福建省旅游局副局長陳揚標的話說,過去是常規旅游,而今,為特定顧客定制個性化產品,是未來兩岸合作共推 “海峽旅游”的重點。
人物
春輝國旅總經理馬志強:“赴臺游”還大有可為!
作為廈門 “赴臺游”發展的親歷者,春輝國旅總經理馬志強說自己這幾年去臺灣不下200次,臺灣能叫上名字的地方,只剩下蘭嶼、龜山島和綠島三個地方未曾踏足,其他都造訪過了。在廈門“赴臺游”市場上,馬志強和他的團隊靠著推“專案”、包大團等特長,讓自己賺得盆滿缽滿。
2005年,剛加入“赴金游”戰局的馬志強,一出手即組織了 “千名老人包船游金門”,將此前“兩日金門游”動輒2000多元的價格一下拉到了千元以內,開放一年多的“金門游”有價無市的局面徹底被打破了。從那個時候起,馬志強開始嘗到了組織大團的甜頭。隨后一兩年,馬志強透過 “金門游”市場推廣,與臺灣各地同業建立了良好的互動關系,也積累了日后“赴臺游”的運作經驗。
2008年,“赴臺游”正式啟動之后,馬志強的團隊通過幾次專案的推動,開始在這個市場中樹立自己的運作模式。
馬志強坦言,2008年“赴臺游”正式開放后,自己并沒有拿到第一批赴臺游的組團資質,但他一直都在密切關注市場,順利取得第二批“赴臺游”組團資質后,馬志強的腦筋,就動了起來。
馬志強很清楚,只有通過特色產品,才能在這個眾軍爭奪的“赴臺游”市場中突起。在他的想法里,公司原有的夕陽紅俱樂部里,很多會員都去過金門,若是按“取道金門赴臺游”的常規產品設計,很多老年朋友將會因沒去澎湖而備感遺憾。而從歷史上看,在沒有飛機的年代,兩岸之間往來一般都是從廈門乘船到澎湖,短暫歇腳之后,再到臺灣,于是 “千名老人包船經過澎湖,到高雄、赴臺北,最后返回金門的環島走透透行程”,順理成章地“出爐”了。
此次行程,也一舉開創了“海陸空環島游臺灣”的線路。到今天為止,這條線路都還是全國專列赴廈后,“赴臺游”最暢銷的路線之一。
習慣了“大手筆”團隊游的馬志強,如今又動起了省外游客專列 “赴金門游”的腦筋。此外,還有各類“分眾”“赴臺游”線路,如東線的海岸深度游、臺灣的宗教朝圣游、學生夏令營游等,在馬志強眼中,都還有很大空間,亟待深度挖掘!
大事記
●2001年,福建在全國率先開展金門、馬祖試行旅游,實現“廈門-金門”、“馬尾-馬祖”海上客運試點直航。
●2004年2月11日,廈門正式獲準辦理《臺灣居民來往大陸通行證》(五年期)。
●2004年12月7日,廈門居民可以赴金馬澎地區旅游,兩岸旅游從“單向”走向了“雙向”。
●2008年,兩岸真正實現全面“三通”,廈門位列首批直航點之一,大陸居民赴臺團隊游隨后啟動。
●2008年12月20日,廈門開始在全國率先開展暫住人員赴臺灣地區旅游辦證工作,在廈門暫住一年以上的大陸居民可申請辦理《大陸居民往來臺灣通行證》及旅游簽注。
●2010年9月6日起,在廈門暫住滿半年的非福建籍大陸居民,即可申請赴臺游,比之前縮短半年時間。
●2011年6月11日起,非福建省籍大陸居民只要擬在廈暫住一個月以上,就能申請去金門旅游。
●2011年6月28日起,大陸居民赴臺個人游京滬廈試點開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