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上海武康路113號的巴金故居,1日正式開館。故居的修繕竣工儀式成為上海文藝界人士的盛會,大批作家、文學研究者聚集在這里,聊起在這里與巴老相交的點點滴滴。
客廳壁爐前,擺放著1957年前蘇聯雕塑家謝里漢諾夫為巴老創作的浮雕頭像;書櫥里,巴老著作的各種譯本整齊排列著。一縷陽光灑在巴老經常坐的扶手椅上,人們仿佛還能看見他在這里創作《隨想錄》時的情景。
巴金一家1955年9月遷入這里,巴金在這里生活、寫作長達半個世紀,直到2005年去世。在這里,巴金翻譯、寫就了他的眾多重要作品,包括被譽為“說真話的大書”的五卷《隨想錄》。這里不僅是巴金生前居住最久的地方,也是中國所有現代文學大師故居中,作家居住時間最長的一處。這里見證了巴老后半生的悲歡離合,也見證了20世紀下半期中國的風風雨雨。
在臥室的床頭柜上,擺放著巴金夫人蕭珊的照片和她的翻譯作品。據故居工作人員介紹,緊挨著床的五斗櫥上原先放著蕭珊的骨灰盒。蕭珊1972年去世,巴金就把她的骨灰盒接回家。巴金曾在《懷念蕭珊》中寫道:“我按期把骨灰盒接回家里。有人勸我把她的骨灰安葬,我寧愿讓骨灰盒放在我的寢室里,我感到她仍然和我在一起。她的結局將和我的結局連在一起。”2005年11月25日,他們的骨灰合在一起,伴著紅色的玫瑰花瓣撒入東海。
望著屋內外的陳設,上海著名女作家王安憶十分感慨。她告訴記者,故居的外觀和內部陳設,基本都按照巴老家中的原樣修繕,讓她想起了自己還是青年作家時,到巴老家中拜訪的情景。每次巴老都十分熱情地招待他們,雖然巴老的話帶著濃重的四川口音,讓王安憶難以聽懂他說的內容,但從他的語氣里,她還是能聽出巴老慈父般的關切。
據了解,故居內的陳設全部由巴金女兒李小林親自監督擺放,力求再現巴金生前生活、寫作的場景和氛圍。目前該故居保存的圖書近4萬冊,包含大量作家簽名本和初版本,還有超過10萬頁(件)的各類書稿、書信、文獻、照片檔案資料,此外,還有眾多名家書畫及巴金生前使用過的家具、器物、衣物等。
作家陳村感慨地對中新社記者說,巴金故居的落成能讓人想起,在這座城市,曾經生活著這樣一位偉大的老人,他的精神與我們同在,這就足以讓人感到欣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