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長假又一次證實,旅游經濟是個越來越香的大蛋糕,可同樣的資本——資源,有的可口,有的寡淡,有的甚至反胃。
其中,端出“干貨”但不叫座,是一個比較常見的問題。所謂“干貨”,無論人文景觀還是自然景觀,都把最精華部分直接擺出,少鋪墊,少輔料,少調料,旅客“一口就吃掉”——幾眼就看完,沒事兒了。
這種“干貨”式景點,有兩個弊端:一是不經“吃”,大老遠跑來旅游,雖然景區內容厚重,但是濃縮了的,一口就咬完,總覺得有點遺憾,有點意猶未盡。二是這種“干貨”像一個故事梗概,像脫水菜,不經過還原,吃起來口感差。其實,景點調料輔料等都是不可少的東西,并不是為了堆頭大而加的填充物。
山西喬家大院,據說開辟為景點時,只有那幾間房子,如果光看那幾間房子,真是一目了然?珊髞碜隽虽侁悺⑦原、填充,加了調料,味道和厚實程度就大不一樣了。
喬家的幾個院子,充入了家族沿革、民俗風情、四季農具、節氣農事、婚喪嫁娶、年節衣食……就顯得生趣盎然,讓熟知的人有一種久違的親切,使不知的人有一種意外的新鮮。當然,增加景點情節細節,開拓物理空間,使之豐滿鮮活起來,是一件見水平的活兒,不是一拍腦袋,胡填亂塞就能奏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