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28日從福州三坊七巷考古發掘新聞發布會獲悉,截止到日前,三坊七巷文儒坊西段遺址已考古發現了多處唐五代城墻、宋代房基等遺跡,為研究福州古代城市變遷及三坊七巷的早期形成提供了重要資料。
據悉,通過三個多月的考古發掘,文儒坊西段遺址發現大量古福州城市遺跡。目前已清理出來的有唐五代夯土城墻74米、木質擋墻1處,宋代房基4處、臺基1處,以及主要屬于明清時期的水井44處、灰坑42處、臺基1處等。
據福建省文物局局長鄭國珍介紹,始建于晚唐五代的城墻主體大致為東西向,由夯土墻體、兩側石砌墻基及外包城墻磚等組成。城墻做工考究,不僅外表用城磚包砌,地下部分的夯土基礎深達四米以上。
“此次的考古發現顯示,遺址區南側宋代房基砌筑于唐五代城墻上方,與北面由唐至宋、逐層壘砌的多期建筑大致對應,從而形成了有序疊壓的多期坊巷道路與城內建筑格局。這些由道路、水溝、臺基、坊墻、隔墻、建筑地面等各類遺跡組成的宋代坊巷格局,為研究福州三坊七巷的形成與格局演變、臨街設市等提供了重要的線索。”鄭國珍說。
此外,文儒坊西段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古代遺物,主要有唐五代錢紋磚、瓦當、筒瓦、板瓦等建筑構件,以及延續到宋代的青瓷、黑釉瓷、青白瓷盤、碗、碟、瓶、豆、執壺、瓷枕、器蓋等生活用具和商品,生產玻璃器的遺跡等。
三坊七巷文儒坊西段考古發掘位于文儒坊最西段,由福建博物院、福州市考古隊和三坊七巷管委會共同發掘。該項目去年10月開始,發掘面積1300平方米,是近年來福州城市考古發掘規模最大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