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刺繡,西安兵馬俑,云南普洱茶……到一個城市旅游,總要買點有紀念價值的東西回家。到了重慶買什么?
據統計,我市擁有各類旅游商品3380余種,但除了火鍋底料、桃片、麻花、米花糖等土特產外,絕大多數特色商品則“養在深閨人未識”。
重慶旅游商品市場現狀如何?在發展過程中,面臨怎樣的尷尬?旅游商品行業又該如何突圍?
3月13日,記者對此展開調查。
“土特產”一家獨大
帶著“重慶有何紀念品”這一問題,記者在洪崖洞景區附近隨機采訪8位游客。
這些游客均表示,只知道火鍋底料、米花糖、桃片等土特產,而完全不知道安陶、漆器等特色工藝品。而這8名游客中,還包括兩名重慶本地居民。
據市旅游局統計,在磁器口、洪崖洞、洋人街等主城游客集中區域,以“食”為主的土特產品在旅游商品中占比都超過七成。我市評選出的23個標志性旅游商品中,22個是土特產。
重慶市旅游局經發處調研員于子仲介紹,通常意義上的旅游商品分為工藝品、土特產兩大類。其中,土特產的單品價值不高,雖然賣得很火,但利潤率較低。而且,隨著現代物流的發展,在異地買土特產并非難事。“所以,僅僅依靠土特產,難以支撐整個旅游商品市場。”
2012年,我市旅游商品銷售總額突破74億元,比上年增長21.3%。但是,旅游購物收入僅占旅游總收入的17.2%,這一數據遠低于云南和四川。
“國際上,旅游購物收入,平均占旅游業總收入的30%以上。在中國一線旅游城市,旅游購物占比通常是在40%以上。”于子仲介紹,較之于近年來景區建設的突飛猛進,旅游商品開發成為我市旅游產業的一條“短腿”。
酒香也怕巷子深
“其實,在重慶的傳統工藝品中,適合做旅游商品的不在少數。”重慶壹秋堂夏布坊創始人綦濤介紹,榮昌有夏布、折扇和安陶,梁平有竹簾畫,城口有漆器,綦江有版畫。其中,安陶是中國四大名陶之一,榮昌折扇也位列中國四大名扇之中。
“雖然重慶擁有深厚的傳統工藝品制造底蘊,但較之于火鍋底料、桃片等耳熟能詳的土特產,大多數工藝品都是業內出名、墻內開花,在大眾旅游消費領域并沒有普及開來。”重慶工商大學旅游學院院長趙小魯認為,重慶的特色工藝品還缺乏一個集中宣傳展示的渠道和平臺。
于子仲介紹,雖然在洪崖洞有全市最大的綜合性旅游商品展銷中心,但該中心采取個體店招商方式經營,缺乏統一規劃管理,店面小、散、雜,其展示功能大打折扣。
此外,大量外來商品打著“本地特色”的旗號,充斥在各大景區購物點內,使得真正的重慶特色旅游產品淹沒其中,消費者難以辨認。
“目前,磁器口、洪崖洞幾乎成了張飛牛肉一條街。其實大多數游客并不清楚,張飛牛肉產自四川。”磁器口某工藝品門店老板透露,街上多數店鋪的陶藝來自北京,漆器來自四川,而小玩意多來自于義烏,“真正本地產的旅游紀念品并不多。”
企業如何突圍
就“平臺”這一問題,記者從重慶旅投集團了解到,他們正在計劃打造重慶最大的旅游商品連鎖賣場,以實現旅游商品的品牌化、規模化經營。而同時,我市也將在年內加大“非購不可”旅游產品集中宣傳力度。
“就算有了展示平臺,有了大的客流量,制造企業是否做好了準備,這還得打一個問號。”重慶師范大學旅游學院院長羅茲柏指出,我市多數的工藝品制造還停留在手工作坊階段,工藝過于傳統,產量小、成本高,難以在旅游商品行業脫穎而出。
山神漆器有限公司董事長蔡澤榮介紹,他們的漆器雖然賣得好,但是由于工藝復雜,一直靠手工完成,生產速度慢,很難進行工業化的批量生產,“直營專賣店里部分產品已經斷貨了,外來訂單更是接不了”。
對此,大足石刻藝術品公司負責人劉能風也有同感,其產品從制胚、雕刻、打磨、拋光都是純手工制作,一件作品最少需要一周才能完成。由于成本過高,售價也不便宜,低的數千元,高的上萬元,普通人很難接受。“如果要做到每個景點都有我們的產品賣不現實。”
“旅游商品具有產銷周期短、流通速度快、價格大眾化等特點。”我市規模最大的旅游工藝品生產企業——重慶新博雅禮品發展有限公司市場部經理歐陽建議,工藝商品企業轉變傳統的生產方式,優化產業結構,以傳統文化為魂,以現代工藝為體,以當地特色為形,才能為搶占旅游商品市場做好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