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云寺向東四、五里,便是百丈崖。百丈崖,俗稱百丈,實高65米,絶壁如削,山陡谷深,清泉飛瀉而下,若游龍飛虹,聲震峽谷。枯水季節,細流如帶,自高空飄然而下,和下面探出的巖石相撞,水花四濺,猶如天女撒下萬斛銀珠。崖下,峭壑陰森,萬松凝寒,積雪仲春仍積,雖熇陽盛暑,在這里亦感冷氣侵肌,故前人有“百丈瀑布六月寒”之說。
百丈崖之腰,原有仙客亭。亭旁有明代隱士雪蓑的大字題刻:“山靜凝神氣,泉高識道源”。由于年深日久,亭和石刻已被水流沖隕崖下。?崖左側有一石洞,名“呂祖洞”,洞旁古松出石隙,稱“萬年松”。對面石壁上,鐫有“海獄”二字,字體飛動,方逾徑丈,十分壯觀。
沂山東麓,有東鎮廟。廟建于宋代,原祀沂山王。廟內殿宇因年代久遠,大多殘破,殿前碑石猶存。右邊有元成宗沼封沂山神碑,上鐫蒙漢文字;左有明代碑一通,高丈余,龜跌螭首,古樸渾厚。
殿前墻壁之上,鑲嵌歷代祭文和文人的詩文石刻,真、草、隸、篆,各種書體具備。大殿前后還有柏檜數十株,大者數十圍,龍盤虬結,參天蔽日,傳為宋代所楦。其中一株銀杏高達20余米,粗需四人合抱,相傳為宋太祖趙匡胤親手所楦,惜毀于十年動亂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