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珠洞是伏波山最好的去處。洞位于伏波山東麓,面水向東,故稱東巖,伏波巖。據傳,古代一老龍常在洞中玩珠,一日酣睡,珠被漁童盜走。后漁童覺得不妥,即返身送還;又傳,馬援征交趾回帶許薏米,有人告發他搜刮大量民財,光武派人查詢,馬援把薏米倒人水中,“珍珠”隨水漂去。洞名因這兩則傳說而來。
洞內道路平坦,人洞幾十步便豁然開朗,有一可容一、二百人的大廳。試劍石在洞的臨江處,自巖頂垂下一漏斗狀石柱,下端離地僅二寸,如被刀斧砍斷一般,相傳為馬援試劍留下的痕跡。
由試劍石沿石級盤旋而上,可達千佛巖。它為一豎式洞穴,中鋪平臺,宛如天然樓閣。巖分上、下兩層,是伏波山佛像最集中之地,故稱千佛巖。佛像面目和善,淳厚端莊,為晚唐作品。
洞內還有許多石刻文字,最引人注目者為北宋大書法家、畫家米芾的題名與自畫像。米芾(1051—1107),初名黻,字元璋,號海岳外史,原籍山西太原,后迀湖北襄陽,因號襄陽漫士,人稱米襄陽,后定居潤州(江蘇鎮江),他善書善畫。宋熙寧七年(1074),二十三歲吋任桂尉,期滿后,居桂林西山資慶寺,與主持僧來往密切,故在桂林留下不少墨跡,伏波山為較佳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