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山十景
石棚避暑
游覽鳳凰山,最先遇到天然名勝景點是石棚避暑,其位置在山門和檢票處之間的山路上。大石棚高約三米、欹嵌前撐,石面朝南,坐地而憩。石棚上刻有“振衣千仞”,直上青云”八個大字,蒼猶剛勁,十分醒目 。石棚之上有一青松,枝干舒展意在迎客,故稱為“迎客松”。石棚前面綠林虛掩,背懸崖遮日,流水潺潺悅耳,鳥兒霧里啼鳴。時若坐在石棚之中,頓覺山風送爽,心曠神怡
澗水飛濤
鳳凰山的入口處是兩個懸崖形成的峽谷,從峽谷深處,流淌出一條山澗溪水見底,急湍蜿蜒流出山外,兩側翠柳拂岸,草木叢生,溪中有一巨石屹然而立,上刻“中流砥柱”的贊美詞,時值盛夏,陰雨霏霏,山泉噴涌而下,濺飛似雪,濤聲悅耳,沁人心肺,此時來到溪水旁,真是滿目飛瀑,銀珠垂落,滿山泉涌噴霧來, 如此勝景吸引很多游人冒雨上山,觀賞滌草木秀,佳木蔥蘢。
斗母圣境
“斗母”則說的是“斗母宮”。斗母宮位居“解放紀念塔”左上二百多步遠的“斗母巖”上。宮旁有一巨石,呈片狀豎立,南面刻有康德峻的詩:“劃開天險,盤亙金甄”北面是陳濟清所鑲刻古魏書四字“出類拔翠”。宮后有一大圓石,四周鐵欄圍護,石上長有一株青松,游人可以登巖縱覽勝景,故稱此巖為“觀勝臺”。立臺環(huán)顧,向東側可視“紫陽觀”全貌,遠處東山遙迤 ,連亙綿綿。向西望去,則是“觀音閣”,飛峙凌空。向南望去,則是當年鳳凰向唐太宗李世民點頭三禮的“拜祖石”。真乃是勝景盡改眼底。若立在“觀音閣”上鳥瞰“斗母宮”就更有一番趣味,則是巨石相托,群崖拱圍,峰巒相疊,綠樹簇擁其間,云霧繚繞,虛無飄渺,幅幅天地會萃山水日月之秀,花卉草木之香,軒亭齋臺之麗,人們故稱此景為“斗母圣境”。
山云鋪海
每當雨后初雯或大霧曦云雨迷漫,山霧騰騰,似煙似云,一縷縷一片片平鋪山谷,煙瑣峰巒,時隱時現,松柏露里,微風拂面,此時登山,腳踏浮云,猶如來到九霄之巔,浮云繚繞像嫦娥翩舞,時而輕絮涌深谷,時而驚濤翻山頂,山巒類似贏海之仙島。如遇細雨后的夕陽,必有彩虹橫空出世,五光十色,就像一座架在太空的通天橋,更難得的是還會出現罕見的“佛光折影”。人立山頂之上,腳下煙云滾滾,而自己的影子卻映射到云海之上,并有兩層式一層光環(huán)鑲嵌在影子上。如能身臨其境,似乎是脫離了凡塵世界,身居于虛幻漂渺的仙境之中,此即“山云鋪海”之奇觀。
蒼松佇月
游觀音閣,需登高逾險,爬地近百米長的鳳凰洞,此乃游山者必到之地,風景奇妙,別具一格,每逢陰歷八月十五月圓時,就會飽嘗“聽泉賞月,把酒問天,立地成仙”之味道。每當夜幕降臨,月出東山,躍上古剎之頂,爬上古松之尖,朦朧之中的月亮便給這廟宇鑲上銀輝,古松翠柏枝頭似玉似玉的纏繞著青紗,疏密婆娑的瀉影,分外迷人,此時如臨至此把酒詠志,撫琴抒懷,聆泉賞月,可謂享受一番古仙之樂。
怪石凌空
由鳳凰洞迂回攀登羅漢峰,山風送爽,松濤陣陣,疲倦之感,隨風消失,爬上“神馬峰”,古藤扶崖纏繞,古松頑強生長在石縫間,再向西望,則見一怪石,突兀反起,象一猛勇騎在神馬之背上,有凌空而起,直沖霄漢之勢,每當云霧從山谷騰起,飄逸在石下時,巨石猶如凌駕浮云之上,云石相襯,欲欲而有動感,直往上太空,故日“怪石凌空”。
松徑尋秋
每逢仲秋之際登上鳳凰山頂峰,俯視群山是別有一番景色。秋高氣爽,滿山楓葉紅似火,艷若云霞一層層一片片間而青松配綠,真是點點青松配霜花,可謂是一個金色的秋天 ,樺楓相間,五色繽紛,站在“免耳峰”上,四處眺望,迎面山坡赤、橙、綠、青、蘭、紫交織而成一幅萬紫千紅美麗彩絹,故樂“錦繡坡”。鳳凰山的秋景是濃郁而迷人的,恰似“霜葉紅于二月花”的詩境。每逢金秋時節(jié),許多美術、攝影愛好者都來鳳凰山寫生和拍照刊登各種報刊的佳作層出不窮。
天池在望
從烽火臺到箭眼峰,山路曲折受高低山峰所限,很難廣開眼界,只有登上“神馬峰”,“天下絕”,才能極目遠瞠,使人心曠神怡。天高云淡,晴空萬里,腳下群山綿亙,蜿蜒起伏,重巒疊翠,可謂“山外青山樓外樓”,由南望去可見“黃海”猶如一條白帶,天水相連猶如水晶宮。大小鹿島依晰可見,故日:“天池在望”。
壘障留云
過老牛背再盤旋而上,就到了鳳凰山的第二高峰——箭眼峰,箭眼峰高入云端,時有云霧停留籠罩峰頂,山上望去,淡若炊煙,滾猶靄暮,時有縷縷輕霧。從高處的“箭眼”中穿過,人們將這種自然景觀稱為“山戴帽”。若逢久旱無 ,人們常盼望“鳳凰山戴帽”。這是降雨的予兆,當地農民就喜感大雨快來了。這里流傳一句民謠:“鳳山戴帽大雨就到。”所以“疊障留云”就成了當地群眾觀察天氣能否降雨的象征。
東地瀛洲
鳳凰山上的“瀛洲”雖非“三仙”中的瀛洲,但也確有“瀛洲”流傳之佳境,這就是古人之所贊的“東地瀛洲”。從雄獅嘯澗的古城墻,石筍峰,經杜鵑坡到小石林,立之遠眺另有一小天地顯出漓江石林,黃山之險峻景色,果有傳說中的“瀛洲”之境。匯峰口北坡,多生“天女木蘭”稱“木蘭峪”,西坡多生杜鵑化,故稱“杜鵑坡”,每置春季,杜鵑滿山紅爛漫時,山霧彌漫中,石筍類似仙島,時隱時露,凌空飛舞的彩練,五光十色,令人眼花舞。這時,東地瀛洲的景致更加多嬌如畫,分外壯觀而迷人!
鳳凰山著名自然景點
攢云峰
攢云峰為鳳凰山第一高峰,海拔836.4米,形如劍峰插云霄,故日得名“攢云峰”,此處山勢峭拔可謂登峰造極。 登上“攢云峰”,極目遠眺,百里山川景色盡收眼底,群山白云,若在腳下,頗有“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之感。 向東遠望,中朝邊界的鴨綠江猶如一條白帶,飄向天際;近者貫穿南北的沈丹鐵路,公路在腳下延伸,行駛中的火車,如同一條青蛇在緩緩蠕動。美麗的風光奇異的傳說,令人心馳神往。
箭眼峰
神奇獨特的箭眼峰為鳳凰山第二高峰,海拔822米,與神馬峰突兀相峙,兩峰之間有一個很大的孔洞,高約五米,寬約四米,由數塊巨石相拱而成,從山下遙遙望去,好像巨箭所穿,故日“箭眼”。相傳“箭眼”是唐朝大將軍薛仁貴用箭所射。傳說他身著白袍,座騎白龍駒,手持方天畫戟,腰挎震天弓,善騎射,有萬夫莫擋之勇。一次,他來到鳳凰城,想試試他的弓力如何,便騎上白龍駒登上鳳凰山東北隅二余里的定軍山頂,取出“穿云箭”引弓滿月,對準鳳凰山振臂一 射, 頓時,一聲巨響,山峰被穿透。從此,兩峰之間出一隙洞日“箭眼”。定軍山改稱“發(fā)箭嶺”了。
神馬峰
神馬峰海拔820余米,為鳳凰山第三高峰,峰上有一馬蹄印,大如圓桌。相傳為薛禮騎的白龍駒所踏,因此,民間稱為“馬蹄窩”。傳說當年薛仁貴一箭穿透鳳凰山后,欲觀穿云箭落處。于是一勒白龍駒的韁繩,白龍駒縱身一躍,從發(fā)箭嶺躍到鳳凰山上,馬蹄踏在石頭上, 留下一個深深的馬蹄踏足的山峰便起名為“神馬峰”。
天下絕
天下絕是一條三百多米長橫貫于箭眼峰南坡百丈峭壁之中的天然石縫隙,也是連接“三云臺”,“箭眼峰”唯一通道。人行其上,頭上是百余米的懸崖,腳下是二百多米的峭壁,隱現于云霧繚繞之中。
老牛背
老牛背是鳳凰山一處著名景點,形似臥在哪里的一條青牛,光溜溜的峭壁像老牛的脊故此得名,老牛背長五十余米,寬度不足30厘米,窄處僅10厘米,兩側禿禿,險峻異常,叫人望而生畏。
百步緊和三云臺
過老牛背,迎面一道峭避之上有一條梯路,極其險峻,人行其上,需手腳并用,沿著九十度的梯路,小心翼翼的攀登,不能有半點馬虎大意。 這條路從老牛背到“三云臺”,正好是一百個臺階,人稱百步緊。都說在過百步緊時,如果能查對所登的臺階,馬上許一個愿望,這個愿望就會實現。可是卻很難有人數得清楚,可見這條路的險峻,不言而喻。 過了百步緊,就是三云臺了,三云臺是峭壁上的天然石坪,一臺比一臺高,是觀景的絕佳之地,三云臺上,每一處看到的景致都不同。有“五步一處景,十步一重天”之稱。
凌空棧道
鳳凰山凌空棧道開鑿于2011年9月,2012年八月竣工,同年九月開放。棧道全長約1100米,棧道北端于蒼龍嶺相連,南端于觀音閣相通,它削壁架空,藏奇露險,蜿蜒曲折似一條騰空而起的飛龍,構成一條回環(huán)曲折的旅游路線。行走于棧道,抬頭蒼峰屏峙,低首流水潺潺,在此沐風、聽濤、觀景,深感大自然的造化,人工的雕琢完美的融為一體,無不嘆為巧奪天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