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Askmen.com公布的調查顯示,紐約取代芝加哥,當選為最適合男性居住的城市。該網站從適合男性居住、工作和娛樂的角度選擇全球29個城市,基于假期天數、男女比例、氣候、失業率、新的餐館和俱樂部開張情況等進行排名。今天小編要帶大家去感受這個取代芝加哥一躍成為男人第一天堂的城市。
首先是紐約的簡單介紹
紐約市位于美國東北部哈德遜河口,瀕臨大西洋,是美國乃至美洲最大的城市。曼哈頓區是紐約市的精華所在,在它南端的華爾街一帶高樓林立,是世界和美國的金融中心。著名的自由女神像、聯合國總部、時代廣場、大都會藝術博物館、中央公園、第五大道商業區、洛克菲勒中心、百老匯劇院區、唐人街等都在這里。
紐約是個大熔爐,它有近800萬人口,來自世界各地近百種以上民族,其中猶太人有200萬左右,黑人有200萬左右,中國人有60萬以上。紐約是美國的文化中心,有大大小小近200家劇場,著名的有大都會歌劇院(位于林肯表演藝術中心);紐約現有近百家電影院,近200家公立私立圖書館;著名博物館有大都會藝術博物館、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現代藝術博物館等。紐約市教育事業也很發達,有著名的哥倫比亞大學、紐約大學和其他大專院校。
紐約時代廣場(Times Square)
時代廣場是由百老匯街與第七大道切割出來的三角形畸零地,這是紐約劇院最密集的區域,1920 年開始時代廣場五光十色的年代,現在從44街至51街約有30間主要的劇院,時代廣場的名稱是因為美國舉足輕重的紐約時報 (New York Times) 而命名,之前,這里稱為長畝廣場 (Longacre Square) ,是馬商、鐵匠、馬廄的集散地,當然不乏雞鳴狗盜之輩橫行,20 世紀初,在歌舞劇盛行的帶動下,百老匯一時冠蓋云集。
讓時代廣場國際馳名的主要理由是除夕夜的新年倒數,每年的12月31日,在One Times Square Plaza的頂樓都會懸掛一顆200 磅的彩球,新年來臨的那一剎那,彩球打開并飄散出無數的彩帶慶賀。為了將千禧年的新年倒數活動推到最高潮。
洛克菲勒中心(Rockefeller Center)
洛克菲勒中心號稱是20世紀最偉大的都市計劃之一,這塊區域占地22英畝,由19棟建筑圍塑出來的活動區域,對于公共空間的運用也開啟了城市規劃的新風貌,完整的商場與辦公大樓讓中城繼華爾街之后,成為紐約第二個市中心。洛克菲勒中心幾乎是費理斯畫作的完美呈現,包括建筑群的分布與高低的配置,第五大道旁較為低矮的國際大樓緩緩起伏到第六大道旁最高的奇異電器大樓(69層樓),交錯橫貫之間的是供市民使用的廣場。這座迷你小都市每天可容納25萬人次上班、觀光、消費。
聯合國總部大樓(United Nations Headquarters)
聯合國總部大樓也稱為“聯合國大廈”,著名的現代建筑。在美國紐約市曼哈頓區的東側,可以俯瞰東河。聯合國1945年成立于舊金山,應美國國會邀請,決定將總部設在美國。
1946年選址時,美國J.小洛克菲勒出資購買紐約曼哈頓島東河岸邊大片街區相贈,經聯合國大會決議接受,遂定址紐約。1947年成立由國際知名建筑師(包括中國梁思成教授)組成的設計委員會,設計總負責人為美國建筑師W.K.哈里森。
卡內基大廳(Carnegie Hall)
卡內基大廳也稱作卡內基音樂廳,位于紐約市第七大道881號,第56大街和第57大街中間,占據第七大道東側。由慈善家安德魯·卡內基(Andrew Carnegie)出資建于1890年,是美國古典音樂與流行音樂界的標志性建筑。卡內基大廳以歷史悠久,外形美觀以及聲音效果出色而著稱。
卡內基音樂廳的建筑采用意大利文藝復興風格,并有號稱世界一流的音響設備。音樂廳建成后的首演式上,由柴可夫斯基擔任客座指揮,吸引了全紐約的名門雅士前去觀看。多年以來,紐約愛樂樂團一直在此演出,指揮家包括托斯卡尼尼、斯托科夫斯基、布魯諾·瓦爾特以及伯恩斯坦。能夠在這里演出或登臺亦成為躍登古典與流行音樂樂壇成功的標志。
百老匯(Broadway)
百老匯原意為“寬闊的街”,指紐約市中以巴特里公園為起點,由南向北縱貫曼哈頓島,全長25公里的一條長街。百老匯大街兩旁分布著幾十家劇院,在百老匯大街44街至53街的劇院稱為內百老匯,而百老匯大街41街和56街上的劇院則稱為外百老匯,內百老匯上演的是經典的、熱門的、商業化的劇目,外百老匯演出的是一些實驗性的、還沒有名氣的、低成本的劇目,但這種區分在近年來也越來越淡化,于是又出現了“外外百老匯”,其觀點當然也就更新穎更先鋒了。
百老匯是紐約曼哈頓區一條大街的名稱,其中段一直是美國商業性戲劇娛樂中心,因而百老匯這一詞匯已成為美國戲劇活動的同義語。世界上還沒有一條街道像百老匯大道(Broadway)那樣使人充滿幻想。而今百老匯大道是美國現代歌舞藝術、美國娛樂業的代名詞。每年,都有幾百萬的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到紐約欣賞百老匯的歌舞劇。
帝國大廈(Empire State Building)
帝國大廈始建于1930年3月,是當時使用材料最輕的建筑,建成于西方經濟危機時期,成為美國經濟復蘇的象征,如今仍然和自由女神一起成為紐約永遠的標志。曾為世界第一高大樓和紐約市的標志性建筑。
帝國大廈是一棟超高層的現代化辦公大樓,它和自由女神像一起被稱為紐約的標志。地上建筑有381米高的帝國大廈,自1931年以來,雄踞世界最高建筑的寶座達40年之久,直到1971年才被世貿中心超過。但后來幾十年里,又有很多建筑超過了帝國大廈,如馬來西亞的雙子塔等。“9·11”恐怖襲擊事件后,帝國大廈重新成為紐約最高的建筑。帝國大廈位于曼哈頓第五大道350號,夾在34大街與33大街之間,是紐約市著名的旅游景點之一,它的頂部的泛光燈的顏色會因時間或重大事件而改變,比如說在911事件后就亮了3個月的藍色燈,以示哀悼。
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
自由女神像又稱“自由照耀世界”(Liberty Enlightening the World),是法國在1876年贈送給美國的獨立100周年禮物。美國的自由女神像位于美國新澤西州澤西市哈德遜河口附近,是雕像所在的美國自由島的重要觀光景點。
美國的自由女神像以法國塞納河的自由女神像作藍本,法國著名雕塑家巴托爾迪歷時10年艱辛完成了雕像的雕塑工作,女神的外貌設計來源于雕塑家的母親,而女神高舉火炬的右手則是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為藍本。自由女神穿著古希臘風格的服裝,所戴頭冠有象征世界七大洲及五大洋的七道尖芒。女神右手高舉象征自由的火炬,左手捧著刻有1776年7月4日的《獨立宣言》,腳下是打碎的手銬、腳鐐和鎖鏈。她象征著自由、掙脫暴政的約束,在1886年10月28日落成并揭幕。雕像鍛鐵的內部結構是由后來建造了巴黎埃菲爾鐵塔的居斯塔夫·埃菲爾設計的。
自由女神像高46米,加基座為93米,重200多噸,是金屬鑄造,置于一座混凝土制的臺基上。自由女神的底座是著名的約瑟夫·普利策籌集10萬美金建成的,現在的底座是一個美國移民史博物館。1984年,自由女神像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華爾街(Wall Street)
華爾街是紐約市曼哈頓區南部從百老匯路延伸到東河的一條大街道的名字,長不超過一英里,寬僅11米,是英文“墻街”的音譯。1792年荷蘭殖民者為抵御英軍侵犯而建筑一堵土墻,從東河(the East River)一直筑到哈德遜河(the Hudson River),后沿墻形成了一條街,因而得名Wall Street。后拆除了圍墻,但“華爾街”的名字卻保留了下來。然而,它卻以“美國的金融中心”聞名于世。
華爾街上有一頭青銅公牛塑像,被認為是華爾街的標志,也是游客們最喜歡留影的一個景點。
文章來源:環球網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