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國游客來說,濟州島是個具有親和力的旅游目的地。濟州島與中國在歷史上就有聯系。秦始皇派徐巿東渡瀛洲尋神藥以求長生不老的故事,在中日韓三國廣為流傳,或許徐巿東渡的次數已無法考證,但很多學者認為,徐巿的航海路線經過濟州島,韓國人認為瀛洲就是濟州島。濟州島南端的正房瀑布,海濱石崖上刻有“西過此”的漢字,傳說就是徐巿東渡留下的遺跡。遺憾的是,如今,字跡被污水腐蝕,已經無法辨認。
濟州島是個神奇的所在,擁有數項“韓國之最”。濟州島是韓國最大的島,島上海拔1950米的漢拿山是韓國最高的山,它與島上的城山日出峰、萬丈庫一起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濟州島本屬韓國的“道”級行政單位,相當于中國的省。旅游服務業是濟州道重要的產業,2006年7月1日,韓國政府為給濟州島自由發展旅游產業的空間,將濟州道更名為“濟州特別自治道”,濟州道成為韓國惟一一個特別自治道,享有除國防、外交之外的高度自治權。
濟州島第二大城市西歸浦的得名,也源自徐巿自此地向西回歸中國的歷史傳說。現在的濟州島建有徐巿紀念館,向世界各地的游客講述那段傳說。西歸浦市有一處中文旅游區,那里有中文書寫的游覽提示,游客還能直接使用漢語同當地人交流。我到那里訪問時,驚奇地發現,路上遇到的中學生們都用中文與中國客人熱情地打招呼。
濟州島被大海環繞的自然環境,使當地保留了獨有的民俗和地域文化,最著名的當屬“三多、三無”。
三多,即“石多、風多、女人多”。
濟州島是漢拿山火山噴發形成的島嶼,火山石遍布全島,地勢低緩和海洋氣候使濟州島四季多風。“三多”的前兩項純屬對自然狀況的描述,而“女人多”這一特征則是與濟州島人的生產、生活方式緊密相關的。
除了山地獵戶和部分以農業為生的居民外,許多濟州島人靠海上捕魚、航運為生。在航海技術不發達的時代,出航保障措施較差,加上濟州島多風,許多男子葬身大海。因此,女性人口多于男性。濟州島望夫石的傳說,講述的就是老婆婆望著死去丈夫的凄涼。男性數量少,濟州島上的女人便承擔起生產勞動的重任。時至今日,漁女下海勞作依然是濟州島獨特的風景。
“三無”——無小偷、無乞丐、無大門,反映了濟州島的民俗生活。
濟州島自古環境封閉,生產力水平較低,社會財富差距很小。古時,濟州島是流放之地,在這里生活的特殊人群有著堅韌的意志,無人行乞。既然財富不多,也就沒有必要安裝院門,3根圓木便是院落出入口的標志。
傳統的濟州島民居,院子出入口兩側各有一個石柱,石柱上有若干洞,可以和3根圓木搭配使用。這3根圓木的使用頗有講究:石柱上插一根圓木,表示主人外出,馬上就回來;兩根圓木把門,說明主人外出勞作,需要一定時間才能回家;插上3根圓木,則是告訴來訪的客人,主人出遠門了,很久之后才回來。
今天的濟州島,傳統民居少了,游客如果想看濟州島老村落的樣子,最好去參觀濟州島民俗村博物館,那里展示了民居、官宅、市場、作坊等各類傳統建筑。走在其中,便可體會到海島田園的那番寧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