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bt欧美bt精品,特级做A爰片毛片A片效果评价,亚洲光棍天堂,ww欧洲ww在线视频看

首頁 -> 出境旅游常識 -> 歐洲 -> 英國 -> 認識新歐洲 有的不僅是故事

認識新歐洲 有的不僅是故事

  大凡旅行者的心里,都有一個歐洲夢。它可以是徐志摩眼中的翡冷翠,美態矜持;也可以是來自波爾多河谷的一杯紅酒,撲鼻欲醉;或者是一支從小學會的童謠,一個歡樂的聲音反復唱“London Bridges Falling Down”。再或者是電影鏡頭里,那一位久久俯視柏林蒼穹下蕓蕓眾生的天使……在歐洲大陸坐火車,一路注視過如綢緞般蔓延的綠茵風景與地中海最清澈的藍,然后在遙遠的雪峰下,把自己沉浸到芝士火鍋的甜香中,那些中世紀的小城里,你踏過的每一塊磚,背后或許都有一段故事。

  但歐洲有的不只是故事。每天這兒都有新的精彩上演。最前衛的設計、最煽動的節拍、最環保的生活方式……人們不吝敞開胸懷,享受每一天。這片土地不僅有著人到中年的優雅圓熟,也誕生了屬于少年的勇敢、摩登、詼諧與無邊無盡的創造力。歐洲,不僅是十八世紀的古老傳說,更是來自未來的潮流樂園。在這里,一切都是嶄新的。


認識新歐洲 有的不僅是故事圖片


了解新歐洲 從7個關鍵詞開始

低碳

  在荷蘭騎單車暢游海平面下的花園、在瑞士乘坐太陽能纜車欣賞阿爾卑斯雪山美景……當整個地球都在低碳,歐洲又怎會例外?事實上,早在這個詞流行之前,環保節能的生活方式就早在歐洲蔓延了,今年,更是全面拓展到了旅游業,荷蘭、丹麥、瑞士、奧地利等國紛紛推出一系列以低碳、自然為主題的旅游線路。

設計

  在米蘭,人們把未來主義的家居架設到了華麗懷舊的博物館中,在杜塞爾多夫,T臺霓裳風暴顛覆著德國的刻板印象。設計,在喜好藝術和講究生活質素的歐洲人看來,幾乎就是一種生活態度。就像尋常日子中的一蔬一飯那般,不可或缺。

復興

  如果說十六世紀的文藝復興給歐洲帶來的是大量藝術作品,現在的歐洲無疑也在醞釀一場復興,只不過關鍵詞從文藝換成了時髦。從德國漢堡魚市場里的搖滾樂到法國盧瓦爾的草地野餐派對,人們紛紛樂衷于追尋一個更摩登的都市桃源夢。

舒活

  帶著從米蘭街頭搜羅來的當季新裝,一轉身遁進巷子深處的設計酒店,在4000多平米的私家植物園喝杯下午茶—在歐洲,寵愛自己有很多方式。就像這里的陽光,暖而不灼,曬在身上很舒服,為旅行編織出了最愜意的節奏。

賞味

  無論清晨或黃昏,甚至半夜快要打烊的小酒館前,總有人們舉杯暢飲—這是意大利托斯卡納的典型一景。而就連一向以食物難吃聞名的英國,也一洗往日之恥,接連幾年都有好幾家餐廳登上了全球餐廳五十強的榜單。全民美食,在歐洲不再是夢想。

探幽

  跟著Maria在半夜的倫敦東區游走,尋找那些陰暗巷子里開膛手杰克留下的蛛絲馬跡……對厭倦了游人如織的教堂、古堡和千篇一律風景照的游客,歐洲當然不乏別的法寶。隨本地人去上一堂品酒課、逛逛那些隱藏在巷子深處的小店,或許你會發現不一樣的歐洲。

享樂

  一邊大嚼家庭作坊熱狗一邊隨音樂搖擺—別懷疑,一向矜持的英國也能提供這么放肆的樂趣!在倫敦人最追捧的夏日音樂節The Lovebox上,你大可盡情釋放自己。事實上,從需要著正裝的室內歌劇會到大牌云集、泥漿四濺的戶外搖滾音樂節,整個歐洲在夏季都被音樂“綁架”了!唯一需要做的就是帶好你的耳朵。


認識新歐洲 有的不僅是故事圖片


英國 樂來樂熱情

  有人說英國人嚴肅矜持,永遠帶一把黑色長傘出門,見面從不露齒大笑,只道天氣陰晴起伏。或許他們將熱情與自由都揮灑到了音樂里。從倫敦西區的戲劇魅影、利物浦的披頭士之路到“農場音樂節”的大牌云集,還有枚不勝數的草地音樂節、室內交響季……在英國的每一天,都可以是一場樂之狂歡。

西區魅影

  初夏的倫敦西區,人流的涌動似乎比冬日里更活躍了。開演前,人們習慣在街角小酒吧里喝上一杯苦得恰如其分的ALE啤酒。他們膚色、發色各異,對不認識的人吝于微笑,更不寒暄,只是默默等待演出開始。就算到點兒了,有的人還想再喝上一杯。

魔法隨時可能發生

  初來倫敦時,對音樂劇有頗單純的愛好,即便是《芝麻街》,也會令我驚嘆JoannaAmpil的歌聲是晨霧里躍動的冰晶。我從未挑剔說它像小孩子的玩意兒,而和男友第一次約會則是去看剛剛上演的《Wicked》。該劇曾在百老匯大獲成功,倫敦首演時將近一半觀眾已經穿上了Wicked的綠T恤,能夠隨聲附和劇中唱段。

  本劇又被稱為“OZ國前傳”。ApolloVictoria劇院從門口到大廳,特意布置的叢林甬道將人引入了“OZ”;入座后看到舞臺上的機械巨龍,開幕時它首先活躍起來,飛猴從四方涌來,撲朔迷離,音樂驚悚,劇中兩主角正邪莫辨,情感糾結,給人一劑興奮劑也發人深思,所以不宜9歲以下孩子觀看。英國口音的Glinda (后來的善良女巫)和美國口音的Elphaba (后來的邪惡女巫)令全劇充滿美國口味—事實上,它確實也屬于美國制造。散場時,很多人都在說,難道不能好好控制口音嗎—很明顯,一口紐約腔兒的Kerry Ellis(當天的Elphaba)還是令英國人難以接受。然而,整體的精彩毋庸置疑,以至于坐在我右邊一直擺弄iphone的那位看到三分之一時老老實實關了機。

  即使在這個為哈利波特著迷的國家,對魔法和魔法師的狂熱也足以令一批人愛上《Wicked》,更何況幾近完美的舞臺、化妝和演出陣容也足以令其在音樂劇界占有一席之地。

與裘德·洛擦肩而過

  英國人Joia,是我在倫敦的朋友。訂下兩張《媽媽咪呀》票的時候,她說,比起倫敦的雨天和悲戚的歌劇,音樂劇帶來的快樂多些。

  我們約在威爾士王子劇院(Prince of WalesTheatre)門口,可去往劇院的街巷錯綜又相仿,似乎所有的咖啡店都叫Café Neno,所有三明治店都叫Pret,所有酒吧都叫All BarOne,所有人的身影都在雨中躲閃。我想起《貓的報恩》,穿越狹窄的街巷和層層屋檐,終于到達一個不可思議空間。很兒童的那種想象。

  確實也很難想象,倫敦西區這樣的地方,音樂劇、歌劇、芭蕾、話劇、雜技、桑巴舞,都有自己的一席之地。有趣的是,觀眾也并不都是西裝革履,他們在中場休息時,會吃一小盒價格不菲的冰激凌,無一例外。人們從分別上演著《歌劇魅影》《芝加哥》《彼德·潘》《悲慘世界》的音樂劇劇院出來,表情看上去并沒有特別的稀罕、憂愁或歡喜。之后他們豎起衣領,融入同一條街,遁形于同一個廣場,匿于酒吧雷同的光色中。似乎憂愁未有過,歡喜亦未有過。倫敦人不會留下任何的蛛絲馬跡,一切像他們的國籍般神秘。

  曾有一次,很深的夜晚我還在西區閑逛,雨幕中與酒鬼或明星擦肩而過都不稀奇。然而這時,我幾乎斷定眼前過來的就是裘德·洛,首先,他正出演《哈姆雷特》,其次,這里就是上演《哈姆雷特》的西區。誰說大明星不能樸素,不能獨自喝上一杯,不能懷揣心事途經老倫敦的街角呢?

  在倫敦的雨里,即便最光鮮的名店和名人也突然展現出來憂愁的面貌。傘是黑的,含灰帶綠。還有裘德·洛。讓人想起十八、十九世紀的蝕刻畫來。在酒吧的橡木門前,雨好像陣陣白煙在流動,在劇場前則帶上了一點點淡橘色。美人和光影如此融合,形成優雅的風景。所以,即使在不去觀劇的晚上,我通常對于在西區閑逛的念頭,也是欣然應約的。


認識新歐洲 有的不僅是故事圖片


今夏 倫敦聽什么

  倫敦的韻律來自音樂,她像鳥鳴一樣日常而充盈,塑造了這個城市的性格。

  初夏的一天,我坐在Foyels書店二樓Ray’s JazzCafé里突然想到,聽一場交響音樂會或老式鋼琴音樂會,看Camden當地的小樂隊表演或藝術學校的學生彩排,哪怕只是簡單地享受這兒的咖啡馨香外加免費放送的爵士樂,音樂的意義有時不在內容本身,反而是場所、時間甚至季節相互化合彌生出的某種情愫。

再襲露天音樂節

  漫長冬季里,我都在深深懷戀夏日的迷人時光,懷念當夕陽隱入屋檐時,最瑰麗的晚霞下Kenwood House和Summerset House露天音樂會的美妙。幸而這懷戀并沒有太過折磨我,因為夏天又來了。

  從公園到宮殿,無論你熱愛8小時不停歇的舞曲還是涵養精神的戶外爵士,都能在此時找到完美的露天音樂會——而且不用大張旗鼓地戶外野營,因為可以在最后一場演出結束后回家。

  KenwoodHouse野餐音樂會已經有57年歷史,所以先說?梢宰詭Ь扑褪澄铮部梢灶A訂美味的Carluccio野餐盒飯。沒錯,盒飯也有老字號,Carluccio很有聲望,當然也價格不菲:兩人份在45鎊以上,包括新鮮的balsamic葡萄醋洋蔥,buffalo莫扎里拉奶酪沙拉、面包、奶酪和葡萄酒;孩子們則有自己的午餐籃子,包括面包條、迷你比薩肉丸和巧克力布丁。權且不論以往的舞臺怎樣精彩紛呈,今年Rufus Wainwright(7月3日)、Diana Krall (7月10日)、Will Young(7月17日)和 JamieCullum (8月14日)都將登臺獻藝。

  我的第二站將是Clapham Common的“本和杰瑞的圣代”露天音樂會,因為它是最甜蜜的音樂節—人們免費享用Ben andJerry's19種口味冰激凌,以及冰激凌球之外附贈的優秀樂隊演出、游樂場、寵物秀和裝置藝術展。這也是當地人不會錯過的家庭時光—他們到底有多重視家庭?即便是最酷、最潮的十幾歲年輕人,也要來這兒和家人聚聚,更何況Ash和The Human League都會出現在這兒的舞臺上。今年的音樂節將是第六屆,而人人期待它的來到,幾乎已成為南倫敦的一種傳統。據說今年的冰激凌又推出了一種新口味—公平交易(Fairtrade)的仙味果仁味(Fairly Nuts——太妃糖冰激凌搭配胡桃杏仁顆粒) ,并且號稱票房收入將全部歸于公益。

  倘若還有閑暇,便會去維多利亞公園的The Lovebox。理由?這是倫敦人最追捧的夏日音樂節,還同時舉辦可以買到家庭作坊熱狗和大杯扎啤的“農夫市場”。今年,Dizzee Rascal、GraceJones、Hot Chip 和 RoxyMusic已經在節目單上。我對英國當地人的明星興趣不大,而體驗一把、采集熱鬧才是要緊。難以形容在背井離鄉的當下,在多雨重霧的倫敦,在任何有可能的情況下,收集激情和熱量是何等重要。

老教堂裝新音樂

  朋友Tori是出生在倫敦的女孩,牛津大學海洋生物學畢業,常常利用午休時間去附近教堂聽半小時的免費午間音樂會或彩排音樂會。年輕人喜好實在天差地別,但這才是倫敦,一切像人們的性取向一樣難以捉摸。所以,在教堂聽音樂可算不上落伍。

  每個星期四和星期五的晚上,擁有350年歷史的St Giles 教堂都有燭光爵士樂表演,而擁有135年歷史的維多利亞哥特教堂The Union Chapel已經完全演變成音樂堂。玫瑰彩繪玻璃窗成為演出的夢幻背景,而演出的收入都將捐予慈善。

  教堂使喜靜的倫敦人幸而獲得意外的音樂場所,畢竟很多傳統音樂堂已年久失修,Camden Theatre和Brixton Academy尚且殘存,但大多數已經倒閉。

  東倫敦丹麥王子酒吧( The Prince of Denmark) 后面的Wilton’s MusicHall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音樂廳之一;1858年,由JohnWilton設計建造,后來曾用做倉庫、衛斯理公會所和彈藥庫。近80年來,它作為一個小型劇院演出歌劇、話劇和歌舞。而在倫敦另一面的Shepherds Bush,BushHall曾因搖擺舞于上世紀30年代名噪一時。像Wilton一樣,它也承擔過多種功能,經由世事變遷,才開始了全職生涯,將倫敦最好的古典和現代邊緣音樂邀至一處,成為最為成功的全能音樂場。

你的另類選擇

  萬一錯過這些音樂節也未必是“末日”,周末去Camden(地址:The Underworld 174 Camden HighStreet)逛逛,一樣有收獲。我聽過當地樂團的表演—Teenage Fan Club、Delays、The SunshineUnderground 和Speech Debelle都有相當的性格和力道,而在一些特別的周末還有演出后的狂歡。

  Camden的空氣中彌漫著不安分的味道,這里最有名的pub 叫做“世界盡頭(World'sEnd)”。這里是重金屬、搖滾、獨立音樂和朋克的王國。對于陌生人,它是涂鴉的、嘲弄而憤怒的,你找不到一家供正裝入席的餐館,你被周身穿滿金屬環的紅發少女用眼角秒殺,你無所適從。然而,Camden的自己人卻可以立馬找到所需場所,或者先在World's End 背后的Underworld聽上一場現場音樂再說。


認識新歐洲 有的不僅是故事圖片


利物浦 一切關于披頭士

  A Hard Day’snight,1965年,它是被奧斯卡提名的最佳電影,到了今天,則成為我在利物浦的這間旅館,4星級,就在馬修街的拐角處,馬修街上另外一個和Beatles有關的地方是The Cavern Club,這曾是披頭士樂隊(TheBeatles)最初成名的酒吧。兩個著名的所在有一條地道相連,如果沿著利物浦曲折古舊的隧道前行,只要15分鐘,就能從披頭士曾經演出的局促小酒吧走進今天我寬大的臥室。利物浦,從一踏入他的領地開始,就讓我領略了披頭士帶來的蒙太奇。

最棒的結婚禮物

  作為酒店,A Hard Day’snight的歷史更為悠久,它本是一棟建于1844年的二級保護建筑物,2002年,業主花費了大約1700萬英鎊將之重新翻修,把披頭士的故事融入設計中來。The Cavern Club的老板BillHeckle和酒店的主人是好朋友,也是Bill把香農這位“世界上最棒的披頭士藝術家”介紹到了這里,于是,這間6層樓高,有著110間客房的精致小酒店就有了110多件與披頭士有關的原創藝術作品,全部出自香農女士之手。

  我在酒店的小教堂遇到了來自愛爾蘭的Ben和他新婚的妻子,因為這里的小教堂名字叫做“我們倆”,里面還裝飾著樂隊四名成員與妻子的合影照,所以每天都有很多準新郎新娘在網絡上搶訂這間小教堂。Ben的婚禮選擇在酒店專為私人娛樂準備的豪華房間里,因為有太多的情侶熱愛這里,所以酒店甚至會有專門的婚禮服務團隊,比如,他們會為Ben布置一張列儂當年和小野洋子著名的“床上和平運動”一樣的婚床—“還有什么比這里更適合我們的呢?”Ben的新娘激動地說。的確,每年都有成年上萬披頭士的歌迷來到利物浦表達對樂隊的敬意,也許正是這個原因,酒店客人之間的交流氣氛非常好,晚上的時候,Ben和他的新娘子便約我一起去The Cavern Club坐坐。

  利物浦各式各樣的酒吧,外觀各有不同,名字卻大同小異,一般都是叫做“披頭士之歌”“列儂酒吧”,有的干脆以“黃色潛水艇”命名。無論什么時候走進酒吧,里面永遠都唱著披頭士的歌。那天,Cavern格外熱鬧,因為那里正在舉辦披頭士的懷舊專場,當年曾經和披頭士樂隊合作過的歌手以及若干追隨者都在這個小洞穴一樣的酒吧里聚會,他們已經不再年輕,但是他們依舊會很興奮地唱完一首又一首老歌,并且把他們當年的情景一遍又一遍地向你重復。Ben是個優秀的歌手,他隨身帶著電吉他,興致來時,跳上那個曾經讓整個世界沸騰的小舞臺,為他的新娘演唱了一遍《A Hard Day’snigh》:“When I'm home/Everything seems to be right/When I'm home/Feelingyou holding me tight, tight……”

  不得不說,這的確是披頭士送給Ben最好的結婚禮物!

榮耀高過英國首相

  利物浦市的人口不多,其中追捧利物浦球隊、埃弗頓球隊和熱愛披頭士的人數大致均等。如果趕上英超賽季,這里的酒吧就更加熱鬧。利物浦早已習慣,每逢熱鬧的日子,比如安菲爾德比賽或者國際披頭士節,游客們都會乘飛機、輪船或汽車渡輪,由英倫本土以至世界各地涌至此處。他們當中既有利物浦球迷,也有埃弗頓、切爾西甚至曼聯的球迷,如果晚上你看見他們在The Cavern Club出現的話,那么他們一定是聚精會神的披頭士擁躉。

  其實,何止是The CavernClub呢,這樣有紀念意義的酒吧基本上會被我們這些外埠來客占領,甚至不懂音樂,生把Raidiohead的歌說成是VelvetUnderground……在任何一個晚上,在利物浦,你都可在城中任何一個酒吧找到出色的本地樂隊。對于Ben這樣的利物浦熟客來說:“ConcertSquare是夜游的最佳起點,那里的Modo酒吧能調出最好的雞尾酒,外面更可燒烤;Camel Club是R&B迷的好去處;而Reflex則是個喜愛80年代歌曲朋友可以在舞池大顯身手的好地方。不過對于初來報道者而言,還是找個人氣最旺的地方湊湊熱鬧吧……”

  盡管如此,Ben還是把這個不一樣的夜晚奉獻給了The Cavern Club和他的新娘,對于他來說,此時此地具有不凡的意義。

  馬修街上,還有一家小店,叫做“披頭士商店”,顧名思義,就是出售以披頭士樂隊為主題的各種物件,商店門口赫然擺放著一座披頭士樂隊銅像,店里的每一樣陳設更與披頭士樂隊有關:吉他、鍵盤、天鵝絨領的西服、嵌有披頭士字樣的雪茄、琴盒……商店的經理Peter和我們聊了一會,在當年TheBeatles最流行的年代,Peter幾乎每天晚上都會去TheCavern,他會唱披頭士的每一首歌,他說自己甚至可以去做那些披頭士選秀節目的評委,對于最好的選手他會送上一頂列儂曾經最喜歡的帽子。Peter的鎮店之寶是樂隊曾經用過的吉他琴弦,他興奮地從柜臺下面拿出一只鐵盒,打開給我們炫耀:“在利物浦人看來,如果能擁有一樣披頭士樂隊使用過的物品,那種感覺比當英國首相還要榮耀!

最棒的講解員

  為了獲得這種榮耀,我們終于去了The Beatlesstory。著名的Albert碼頭,磚紅色的長廊兩側都是小小的店鋪,我們在一間餐廳享受了一頓漫長而優雅的午餐,然后走下室外臺階,就是披頭士的世界:和很多第一次到利物浦旅游的人一樣,我們興沖沖地趕往這里,可到了紀念館之后的感覺卻很不一樣。室內光線很暗,整個建筑的內部構造蜿蜒曲折。這里有樂隊成員們的個人詳細介紹,樂隊的發展史,樂隊從上世紀60年代起在世界各地每一場表演的照片、影像資料,從樂隊遠征漢堡到首次在卡文登臺亮相,在紀念館里還有一個游客服務中心,特別為披頭士迷們安排一輛輛觀光巴士,載著他們前往利物浦城區內外,參觀一些與披頭士相關的歷史遺跡。

  在城郊,我們遇到了Margrett。她今年64歲,是利物浦最好的關于披頭士樂隊的講解員,她哪里也不去,就在她家的隔壁——福斯林路PaulMcCartney曾經的房子里—給我們講他們的童年:“Paul家住在福斯林路,離沃爾頓的John家不遠,幾個男孩經常去Paul家練習。那時我才3歲,對,我是3歲的時候就開始聽披頭士的歌了,我一定是他們當時最年輕的歌迷……一般來說,他們去的時候,吉姆都去上班了,吉姆是Paul的爸爸,是個非常完美的爸爸,只要他在,都會熱情地歡迎孩子們。吉姆通常把襯衫袖子卷起來,手里拿著一塊抹布,腰里系著一條圍裙,和我們打招呼;然后,John、Paul和George就到前面的屋子里去彈吉他,他則到廚房去忙活,等忙完了就喊大家出來喝茶……”Margrett現在還與PaulMcCartney保持著通信的聯系,她退休之后就在這個曾經記錄他們童年的地方為來自全世界的歌迷們講故事。

  列儂的家在曼勒伍大街的一所大房子里,房子的名字叫做曼迪普斯,有一個大花園,利物浦的市長曾經就住在這所房子的隔壁;還有胡爾頓的圣彼得大教堂,那里是列儂和PaulMcCartney第一次見面的地方—在我看來,只有真正抵達那里,才能理解這些對于列儂來說到底意味著什么,對利物浦這個城市來說,又意味著什么。


認識新歐洲 有的不僅是故事圖片


與THE BEATLES有關的利物浦

  ● 利物浦成功地被冠以“2008歐洲文化之都”(European Capital of Culture 2008)的稱號,而其無可匹敵的建筑和遺產,包括聞名世界的濱水區(waterfront))又更加突出了這一點。

  ●200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將利物浦濱水區和文化區定為世界遺產景點(World Heritage Site),該市的碼頭頂(Pier Head) 和巨石陣 (Stone Henge)與中國的長城一起被認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地方之一。

  ●利物浦的約翰·列儂機場(John Lennon Airport LJLA)是歐洲發展最快的機場之一。今年機場將接待超過550萬的乘客,他們要飛往包括巴黎、米蘭、巴塞羅那和柏林等60多個目的地。

  ●每年大約有600,000名旅客來到利物浦“感受”披頭士樂隊,他們能帶來約2100萬英鎊的收入。旅游業對默西賽德郡(Merseyside)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在過去20年增加了3倍,現在它已是一個10億英鎊的產業。

  ●披頭士歌迷現在仍然可以參觀深洞俱樂部、便士街道(Penny Lane)和草莓園(Strawberry Fields)等地,以及約翰·列儂和保羅·麥卡尼爵士(Sir Paul McCartney)童年時代的家庭舊址。

  ●默西賽德郡共有33家博物館和畫廊—是英國國內除倫敦外擁有國家級博物館最多的城市。

  ●利物浦是吉尼斯世界紀錄中的“世界流行樂之都”(Pop Capital of the World),有54首冠軍歌曲。

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出發前一周,我迫不及待地購買了所需物資,包括1頂帳篷、1個睡袋、1袋防曬油、3包香煙,還有1瓶伏特加酒。另外,還少不了運動水壺、連帽夾克衫、開瓶器、熒光棒、橡皮錘等。準備的過程讓人興奮而期待。謝天謝地,這幾天的太陽很好,我們不用在泥漿地里露營了。

帶著帳篷來聽歌

  當Woodstock已遠,人們要往哪里尋找戶外搖滾的激情與自由呢?答案是Glastonbury。這個每年在英國南部一個農場舉辦的音樂節,經過40年的時間,如今已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戶外音樂節之一,而它的創辦者Michael Eavis,也成了一個傳奇人物。

  “Glastonbury的開端非常樸素”,Michael說,這個自稱“音樂是我血液一部分”的老農場主回憶起他的少年時代,“還在念寄宿學校的時候我就把收音機偷偷藏在枕頭底下,每天晚上聽電臺里放的那些歌。16歲時我甚至自己灌錄了一張唱片。當然,另一個辦音樂節的理由就是—我需要錢來支付農場的貸款。我不能只飼養奶牛,戶外音樂節難道不就是一個充滿魅力的選擇嗎?”

  事實證明“悶騷”的英國人非常需要這樣一個狂歡機會。幾十年來,一批又一批歌迷帶著帳篷和食物、冒著淋雨以及泥漿大戰的危險來參加音樂節,而其規模也從第一年的1500人發展到現在的十幾萬人大派對。人們在帳篷、奶牛和時不時出現在農場上空的積雨云的包圍下享受音樂,享受自然。

  作為一個菜鳥級別的拉絲斯頓伯里愛好者,去年是我第一次參加這個全球最富盛名的音樂節。坐了兩個小時的火車到達英國南部城市薩默斯特,之后主辦方用巴士把我們送到農場。平時這里可是一派田園牧歌的寧靜景象,不過每年六月的最后一個星期,形形色色的帳篷和旅行者車隊便從全球各地涌入,幾萬頂帳篷讓這個世外桃源也沸騰了。

  到達營地時才發現,我是我們一幫朋友中第一個到達的。于是,迅速幫我的伙伴們找了五個最佳的位置搭帳篷,很快,我們的小區域便成形了。幾個小時后,周圍的帳篷陸續搭起,人們拿出帶來的啤酒和食物彼此分享。在帳篷間,穿梭著為節日服務的志愿者,他們將表演的時間表發放到每個人的手中。讀了以后才知道,整個區域共有17個舞臺,我們開始安排各自的計劃。

期待與巨星邂逅

  作為新嬉皮士享樂主義的游樂園,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匯聚了大量藝術流派,以及無數非主流歌手。這些表演隊伍“魚龍混雜”,搖滾樂隊、藍調歌手、瑞格舞、民族爵士樂、R&B歌手、電子樂團濟濟一堂。如果運氣好,你有可能看到著名的搖滾鄉村音樂歌星的表演。這也是格拉斯頓伯里音樂節的巨大吸引力所在。一位連續三年參加了音樂節的忠實樂迷Tim告訴我說,他在2008年的節日上,有幸目睹了73歲的加拿大創作型歌手、詩人、小說家雷納德科恩壓軸出場,當時,他已經有14年沒有舉辦巡回演出,對于他的粉絲來說,真是激動壞了。

  當然今年Tim也很激動,因為壓軸樂隊是超級大牌Blur樂隊,這也是他們自1998年后再次回歸音樂節的PyramidStage。當然如果要占個好位子最好提前10個小時帶好巧克力和水去占座,還要冒著隨時被人墻擠得雙腳離地的“悲劇”。好在我對Blur并不是很感冒,作為一個初次體驗者,在這個龐大的聚會里,我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四處游蕩,用眼睛和耳朵去感受一切美妙的事物。目光所及之處充斥著用竹竿高高撐起的五彩繽紛的旗幟,各種用木頭和金屬雕刻而成的奇形怪狀的機器人和各種神像,還有巨大的“love”字樣。

  除了震撼人心的音樂,形形色色的攤販也是節日上的亮點。市場里散發著各色香氣。人們穿著各種奇裝異服,仙女、妖精、一本正經的禮服,甚至邋遢的睡衣……還有些熱衷把自己扮演成小丑、士兵、野人的“怪人”。無論是菜鳥還是每年參加節日的老手,每個人都各得其樂。


文章來源:新浪旅游

主題旅游:元旦旅游春節旅游清明旅游五一旅游端午旅游中秋旅游國慶旅游十一旅游溫泉旅游秋天旅游暑假旅游蜜月旅游漂流旅游購物旅游親子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