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趟火車從廣州到青島,正是從始發站到終點站。夜里九點,在公車上隱約地看見青島的樣子,竟似有久別重逢的激動。按著地址順利找到凱越青年旅舍,是一所舊德國教堂,很好的住處。卸了行李爬上樓頂天臺呼吸了一下清冷的空氣。青島,這個與我沒有過任何交集,沒有任何屬于我的故事和記憶可尋的城市,我也不知奔著什么,這會兒,也就在這里了。
第一天醒來的早晨,從旅館走廊盡處的窗戶可以看見外面有明亮的紅屋頂。走近去望出去,有成群的白鴿從鋪滿陽光的屋頂盤旋而過,投下稀稀落落的影子。這座城顯得溫暖可人。
棧橋海邊
旅舍在老城區的中山路一帶,不遠處就是海邊的棧橋(海邊)。沙灘上布滿綠色海草,空氣中就有咸咸的味道。這里的白開水也帶著咸味,好像不小心流進嘴里的眼淚的味道。隨手撿了塊石頭在沙灘上胡亂寫字。雖是初冬,仍有許多人在海邊嬉戲,海鷗時而成群撲騰而起,時而如鴨子般棲游在海面。礁石灘上也有許多人,我走近一對母子,那小男孩就把他手中的瓶子高舉起來對著我說,姐姐你看,好大的魚和螃蟹!陽光就在他和我的臉上笑開來
有一天晚上,突然想去看夜里的海。晚上的海灘幾乎沒有人,海水已經漲高許多,把先前散著海草的那部分沙灘都淹沒了。臨海的那一沿的沙面細膩光潔,叫人很想在上面曼舞,以留下妖嬈的腳印。一個人靜靜走,聽海浪“嘩——嘩——”地涌來,漫到腳邊又退開去。白天里沙灘的種種痕跡就這樣在夜里被抹去。這座城市讓我喜歡到心酸,沒有故事卻終于還是來,然后又不留痕跡地去。這是我跟青島的緣,到目前為止,僅此而已。
街道和老房子
這里的街道上坡下坡,總有紅屋頂在路的盡處中央顯露,其實是路到了那里拐了彎,有更多的風景便在這樣看不見的坡路的另一頭藏著。我常常邊走邊四處張望,真有些應接不暇。那些從墻后、樹后、高樓后隱隱現出的墻角屋檐,引領我一個個尋去,我便也拋開所謂的目的地,完全任由它們的引領,在彎曲上下的街道中來回穿行。
街道兩旁的小店面,都有開著格子玻璃窗的木門,大多漆著綠色、藍色或白色。墻體大多是黃色的,在陽光的烘托下讓我想起越南西貢一類的外國小鎮。許多房子的外圍墻有標志,標明建筑風格(歐式或德式)和建筑年份——大多在二十世紀初十年或三十年代。街的兩旁總是一輛接一輛地泊滿車,但實際車流量卻并不多,大部分的路口并沒有紅綠燈,車也都十分禮讓。這些街道,光是這樣不停地走著,便覺享受。
青島的房子確是夠老的了,一個個用大石塊砌成的幽幽的門洞里面,進去又是可上可下的兩個院子,可以通往更高或更低地勢上的街道。這樣一座座上下疊著,細處看似乎陳舊雜亂,整片看去卻錯落有致,因此而營造出味道來。不像現代城市的高樓,一座座特立獨行,形不成一種整體性的味道。
遠處近處的老樓間總能看見聳著的煙囪,走在路上聞到淡淡煙味,在靜夜里透露著世俗的祥和。這里有著如朗木寺出離世外一般的安寧、靜謐和純美,又有足夠包容的生活氣,并不將你隔絕在現實外,這座城的生活態就在觸手可及處,或者,你已然被包裹在其中了。
在平原路一帶有觀象山和觀海山——說是山,其實也就是小山頭,均由上下兩條街道環著。街道兩旁房子的墻壁上開著的小巧的窗洞,常常有花盆擺著,墻體的棱邊則總是開成玻璃,使得有著粗糙墻面的建筑稍減去一些厚重感,另添一些精致靈動。街道兩旁多有楓樹,橙黃或紅的樹葉還剩一些在樹上,有一些被雨打落下來,大大的掌型葉子貼伏在路面,在雨里更顯鮮艷,好像是孩子們手工課上用彩色蠟筆在紙上畫了又剪出來的。
觀海一路靠山的一側有許多門洞,進了門洞有窄小石階往上錯綜地分叉開去,那些人家就隱在這些階梯的某處盡頭。房子墻體下方一般都由大塊的石頭砌成,一落落房子沿著山勢高高低低層疊著,石階穿梭其中,看去就像一座座古老城堡。又想起三峽的那些山城來。
在觀海一路一幢老樓的門洞進去,左右各有往上的石階,通往上層的樓堡。上來之前看見一個老爺爺在前面,待上到來就不見了。樓門望進去暗幽幽的,隱約看見走廊盡處的木樓梯,聽見木門被風吹動的依欸聲響。我進了門洞避風,一會兒就先后有兩個老奶奶從隱在暗處的某戶人家里出來,問我找誰,問完重又隱回門里去。我就想起宮崎駿《幽靈公主》里面的木靈。這些老房子里的老主人就像是這些樓堡里的靈,依附著樓堡又為其守護。只是這里還能換得多少新主人?年輕人應該都不愿意住在這些地方了。
從觀海一路的一個門洞進去沿小石階往上,就到了山坡上層的觀海二路。剛一抬頭就深吸一口氣——是不是有一個天真的孩子,用他的彩色積木在這里砌成一個童話?如果說剛剛那些樓堡帶著陳年的深邃,那么這里的房子便是孩童的簡單和純真。到了這里,照片和文字都已經遠遠不足以表達。于是,越美麗越沉默,只能如此。
再往上去到山頂的高臺。登上去俯瞰山下,周圍是密密麻麻高高低低的鋪著舌頭紅瓦的屋頂,一直蔓延到海邊。
觀象山要顯小一點。從觀象一路的支路上去觀象二路,從一個路口拐進去,仿若進到一座古城,望火樓就在上坡路的盡頭高高聳立著。雨后的石板路斜斜鋪著,給青島平添幾分古鎮的溫潤。望火樓已經廢棄,塔根的廢墟里有大只的白貓峙著。這兩天也發現這里隨處可見流浪貓,但一只只膘肥體壯,毛色純密,看去健康得很,還有許多是長毛或折耳。而見到的狗,幾乎都是名貴品種,由婦人遛著。山頂立有石頭標記,是測量海拔原點的基準點。另一家青旅就在這里。有老太太帶著孫女散步,我本來走在她們前面,聽到老太太在后面教孫女喊我小姐姐,便回過去和她們一起散步。老太太問詢我情況,告訴我還有哪些地方好看,怎么去。這里的人都這樣好。
黃島路
黃島路整條路都是菜市場,五點天黑后就人來人往。紅頂黃墻的房子都沒入黑暗,各個小攤掛起了一盞一盞小黃燈,沿著傾斜的路面延伸到遠處。買菜賣菜的人群熙熙攘攘,我從他們中間穿過,為這里的生活所洇染,有那么一刻,好像我并不是過客。我有時很喜歡這樣的小城市井氣息,讓人感覺親切溫暖。石板路濕濕地帶著泥污,黃色燈光照著一攤攤青菜、水果、海鮮、凍肉、各色面料。不知怎的又想起越南來,那個我從未親見的國度。一家面店里有兩位老人坐著聊天,用大杯子喝啤酒,末了要走,店家和店外燒烤攤啤酒桶的主人都死活不肯跟老人收帳。
早餐總是在黃島路包子攤買倆包子解決,熱乎乎便宜好吃又管飽。這條上上下下的石板路,我來來回回地走。這些依山而起的城鎮,這些每天穿梭于樓堡中藏隱蜿蜒的階梯、喘息著同一種呼吸、在上上下下的坡路上踽踽而行的人們,似乎因為有所依仗,因為足夠遵循土地的伏線——這艱辛而溫柔,如母親帶著皺紋的臉龐的居地——能夠與之融為一體,所以就更為安詳平和。
很冷的時候,喜歡雙手插在口袋,縮著脖子,在這里的市井小巷中熟稔地奔跑穿行,仿佛這是我的城市。然后挑家看去溫暖的小店要一份牛肉砂鍋,一個飯,瞥見店門口的啤酒桶,就會癢癢起來……那就再要一個啤酒吧。大口杯的啤酒兩塊錢,顯然扎啤是大眾飲品,類似廣東的茶。有時見到雜貨店門口也有啤酒桶,心想怎的,這里的人一邊買賣雜貨一邊還要喝啤酒的?
“八大關”是一片別墅區,八條街道縱橫交錯在期間,每一條街道都有不同的樹木擁簇左右。交錯而成的區域里,有各種國家風格的建筑,或是成片的樹林。此時的樹林落滿楓葉,黃得絢爛暖人,并不顯蕭索。除了正陽關是大道,車流較多,其他幾個街道都幾乎是靜謐無人的。青島的浪漫安靜地漫延開來,直叫人綿軟到心酸。窄窄的臨淮關路,有濃綠矮松夾道坐地而起,路面起伏坡度大,站在一個高坡點上,望到這綠帶子伏動的盡頭,是紅房子在山坡。韶關路上一路的樹光了樹干,近看卻都有花苞在樹枝上,應該是桃樹,不知道什么時候,這里就會變了一路繁花。
第二海水浴場就在八大關臨海處,黃得均勻細膩的沙灘,也是一派溫柔,又有海的大氣撐著,回過頭看是一排童話般的紅頂小屋。這座城市是應有盡有的,但并不雜亂,各種風情組合得至盡至善。沙灘上沒有人,礁石灘那邊遠遠地有老人在垂釣,也有老太太提個小桶拿著鐵鏟,在高高低低的礁石上輕捷靈巧地走著,偶爾蹲下來在礁石上敲敲鑿鑿,想是采什么貝類。礁石上嵌滿貝殼,水洼里有美麗的紫色海草。
再往西是第一海水浴場。今早是陰天,此時開始有陽光從云層里穿出來,灑成金光在海面。海灘的一邊對著山坡,層疊著老房子,一邊對著匯泉廣場,以及后面中山公園那一大片的杉樹,望去就好像城市中央的森林,又是一次渾然天成的組合。
小魚山
福山路、福山支路、小魚山路上的名人故居就不一一列出了,大都有文人們在這里定居創作。那些故居并不大肆招搖,不像另一些地方,剩下一磚半瓦的也好意思大張條幅宣傳某某故居當成旅游景點來忽悠。這些房子最多在不起眼的墻角有小小的嵌在墻壁上的簡要文字標志,現在也大都成了尋常人家。
福山路也是童話一樣的街道,隨處有貓。不小心誤入人家的院子,一位老爺爺從屋里出門來責怪,我趕忙道歉,他的語氣也就馬上慈和下來,老奶奶似乎埋怨老爺爺對我責怪,走近我身邊來,很是慈愛地好聲色來問詢我的情況。
中山公園
在中山公園的一個大門前,我探頭問售票處的兩位售票員這是哪一個門。她們告訴我是西門,又告訴我哪邊是有公車的大門,可以從那邊出去坐車,并囑我小心,天色已暗,不要上山。公園里安靜得很,樹上和地上的暖黃減去幾分蕭瑟。還是有情人安靜走過,或是母親帶著孩子從地上捧了大捧楓葉撒開來。大只的白色貓咪在公園管理處的小屋門口守著,跟它打了招呼便走過來,貼著我手很親熱地蹭著,又繞在腳邊跟了我一段路,直到有另一對游人過來抱了它過去玩。楓樹大大的樹干底部都有木椅環著,精致嫻靜得很。那一條櫻花道,那一片桃林、梨園,來年開春時節,該是要繁花似錦的。無人的游樂場像是休著假期,落光了葉子的大樹守在靜止的旋轉木馬和章魚飛船旁邊。我感覺像不經意走入誰小心藏在木匣子里的夢境或是秘密花園。這里讓我想起幾米的畫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