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寶三麗
< 自然,民俗,傳統產業特殊農作物,水產,旅游濃厚的人情味,美麗的自然,獨特的產業結構> 這些都是1960年以后濟州成為倍受青睞的旅游勝地而廣為流傳的佳話。由此也充分體現了濟州旅游業特點。三麗,三寶是指濟州美麗的自然、民俗和傳統工藝;也指食用作物,水產品和旅游三大資源;還指濟州濃厚的人情味,美麗的自然,獨特的產業機構。濟州美麗的自然景觀早已聞名于天下。尤其以漢拿山的四季爭相競艷而聞名,春季的躑躅花,夏季的綠蔭,秋季的楓葉,冬季的雪景,與四面海岸景觀的變化協調地融合在一起,無不令人神往。
另外濟州特別自治道具有區別于陸地的獨特的傳統文化。濟州特別自治道因其特殊的地理環境,衣食住行、信仰、歲時風俗等都獨具風格。還因為濟州是遠離陸地的孤島,所以廣為流傳著與陸地不同方言、神話、傳說、民謠等。濟州特別自治道的產業有其特殊性和多樣性。不僅栽培橘子、油菜、菠蘿等特殊的農作物,還利用依山傍水的特殊條件,發展水產業、畜牧業等,形成了一種在別處見不到獨特的產業結構。濟州的鮑魚、橘子、香菇及濟州短腿馬等,非常有名。 其中最值得驕傲的還得算是濟州人的人情味。濟州人克服了種種艱難,開辟了新的生活環境,這樣的"耽羅精神"后來演變為振興全國的"新村精神"。尤其圍牆上只搭幾根橫木,與鄰居毫無戒備地和睦相處,不管生活有多艱難也熱情好客,這種濟州人的信賴和人情味,成為旅游勝地寶貴的精神財富。
三多三無
三多是指石多,風多,女人多,因此濟州也被稱為三多島。因為整個濟州就是由于火山爆發引起的,因此石多也就不足為怪了。自古濟州人將荒地上的石頭搬走,開荒種田,并用這些石頭來修建碼頭、構墻筑壁,經過漫長的歲月辛勤地耕耘著這片土地。風多就象石多一樣,也說明了濟州生存環境的艱難。濟州地處臺風地帶,因此從古濟州人得冒險出海作業。風多和石多,從體現在濟州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上。比如石頭砌的圍牆,蓋得低矮的草房,草繩捆綁的屋頂,田間縱橫交錯的石牆,都充分說明了這一點。女多是因為以前濟州男人出海捕魚,遇難身亡比例很高,所以從人數上女人多于男人。但說女多的更主要原因是生活環境的艱難,迫使女人也跟隨男人一起勞動,因此隨處可見到辛勤耕地和出海作業的女人,使得女人看起來較多。女多雖是統計而來的,但更確切地講,此說法是對勤勞濟州女性的贊譽。潛入波濤洶涌大海里,冒險采摘海鮮的海女,她們可以說是女多之島的代表。
三無是指無小偷,無大門,無乞丐。濟州人自古生活在這片貧脊的土地上,養成了勤儉節約,鄰里互助的美德,因此無人偷竊,無人乞討,也沒有必要設置大門。另一個原因是濟州人大多數不是耽羅的后裔,就是因堅持正義而被流配到濟州的有志之士的后孫,因此,人們都非常重視名譽,況且生活在在狹小的島上彼此熟知,誰都也不愿去做壞事或丟臉的事。濟州人是如此獨立自主,重視名譽,所以形成了艱苦樸素,互相幫助的生活作風,根本不需要有大門。主人外出干活時,只是在入口處搭上橫木,以示家中無人。用濟州話管這個橫木叫“正欄”。
濟州伙食與風俗
濟州特別自治道四面環海,島上可耕地的土壤層是比較薄的一層火山灰所,幾乎沒有水田,僅能從事旱田農業,這些自然條件,決定了濟州的傳統飲食生活。70年代以后,隨著經濟的發展,飲食文化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濟州傳統的飯是雜糧飯。一般放入大麥,小米,還有紅豆,在糧食不足時,有時也只用大麥或小米做飯。在春天青黃不接的時候,海邊的人為了節省糧食,也會在做飯時放些海草。以前由于稻米不足,一般家庭只有在逢年過節或結婚祭祀等重大日子才吃白米飯。濟州的佐餐菜主要有小鯛魚片、魷魚片、蟹醬、海螺醬、鮑魚內臟醬、蕨菜等。
濟州海女
在濟州島海邊,你一定會看到海女的身影,他們都有黝黑的皮膚,長發盤在頭頂,身穿黑色的緊身潛水衣,頭戴潛水鏡,背著色彩鮮艷的背囊一個猛子扎進海里......這些海女們常常發出口哨般的呼吸聲,僅靠一根繩子作為安全保障,徒手潛入20米什么海水中采獲海產品,一口氣往往憋住2分鐘。
石頭爺爺
石頭爺爺像是濟州最代表性的象征物。石像的特征是外凸的眼睛、高高鼓起的鼻子和大腹便便的樣子,每個村子的石頭爺爺像都不一樣。石頭爺爺像是濟州的守護神,堅守著這份土地。每當看到石頭爺爺像時,人們就會聯想起惡劣環境中頑強地生存下去的濟州人的堅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