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bt欧美bt精品,特级做A爰片毛片A片效果评价,亚洲光棍天堂,ww欧洲ww在线视频看

首頁 -> 旅游問答 -> 山東 -> 青島 -> 青島有什么美食?

青島有什么美食?

說到美食,除了早已聲名遠播的海產品,多種多樣的面食是青島的另一大特色。像火燒、大包、鍋貼、爐包、餃子、面條等等,還有很多形態各異,我等外鄉人叫不上名字的面點,不能盡數。火燒有帶餡的、不帶餡的;素餡的有豆沙、花生、糯米、果醬及各式新鮮水果,葷的是豬肉青菜,我雖沒有嘗遍,但仍以為其中當首推 “豆沙燒餅”。剛出爐的還有些燙手的燒餅咬一口在嘴里,油酥香甜。一大早匆匆趕去上班,在路上就可以將之“消滅掉”,其意義絕不僅為裹腹,還能帶給你一上午的好心情(于我還有美好的回憶)——只需六角錢,這么看來生活也可以如此地簡單快樂。

青島的包子鋪、餃子館很多。大包是當地名吃,我倒不覺得特別,勝在大而已;餃子、面條也不過是在一般的材料里加入了海鮮,味道怎么也壞不到哪里去,還算不上別致。爐包卻是有些特色的。叫爐包,其實形狀更像大個兒的餃子,不過它是發面的,一斤三十個賣六元錢。胃口小的人有五個就飽了。一次偶然去臺東,發現了一家挺大的快餐店,名為“吉食來”,正是午餐時間,大家排著長隊等候包子出爐。開放式的操作間里,年輕的男孩女孩各自不停地忙碌著,仍然供不應求。我沒試過,也想讓爸媽嘗嘗新鮮,于是也加入了長長的隊伍。十分鐘后才買到。我們要了素的,韭菜雞蛋蝦米餡,吃到嘴里才醒覺:買少了,排了這么長的隊好不容易輪到我們,實在是應該再買些帶回家的。想吃,沒辦法,又接著排隊——事實證明,這么做并不明智,帶回家去或蒸或煎皆不得法,便少了許多滋味。爐包的制法特別,店家用的是專門的設備和工具,我想是類似生煎的道理吧:將大“平底鍋”上油,做好的包子整齊排列好,加蓋燜,中間還要加入湯水,可能是面粉與水的混合物,然后再接著燜,大約總共需要至少七分鐘時間,出爐之前再用小刷子上油。此類食物還是現吃為好。

至于鍋貼,是島城的又一名吃,我是聞名久矣,一直無緣得見。在回家的路上,有一個專賣鍋貼的小店,由臨街的房子改建而成,店面不起眼,也沒有招牌;可是每當飯點兒經過這里,總看到有不少人排隊在買,顧客絡繹不絕。又過不久,就看到店家在重新裝修了,打通了院子,里里外外敞亮了許多,并亮出招牌,白底紅字名曰“紅嫂子鍋貼店”。名字起得有些怪,生意仍是極好。有一次我和父親路過,也想嘗嘗,進去一問,答曰素的只剩三兩。這時一位年輕母親帶著孩子來買,也要素的,急匆匆的樣子,老板娘(看起來像,后證實是)說:“她帶著孩子呢”于是讓給了她。后來我們再一次去,終于買到了。帶回家來,因為沒有胃口,我只嘗了一個,味道確實不俗,父母也都說好吃。看來生意好得有道理。可是此后我再也沒去過。那里東西雖然好吃,可當看到店家那張板白的胖臉,登時便沒了食欲;其實模樣不招人待見也罷了,無心的嘛,最可惡的是她的表情:一付姜太公穩坐釣魚臺,愿者上鉤的樣子!時刻傳達著這樣的信息:你買不買無所謂,有的是人等著呢!讓人覺得不舒服。不知道別的顧客怎么想?也許他們只是來買東西,并不在意“臉色問題”,但對我來說,至少她的鍋貼還沒有好到讓我甘愿看她的臉色吃飯的地步。要體會食物的妙趣,味道固然很重要,卻也還需心情、環境等等因素的配合,所謂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的。

而最讓我喜歡的是這里的豆腐。南方豆腐呈純白色,不知是否用黃豆所制,基本上無味,又過于細嫩,當真是吹不得打不得,絕不可以翻炒;用鹵水點的東北豆腐,口感粗糙味道也過于濃厚,用其制成的凍豆腐,為許多人所喜愛,但我卻認為那其實已不再是豆腐了。豆腐最重要的特質便是嫩,而青島的豆腐恰在南北之間找到了完美的平衡:有好聞的豆香氣,看起來嫩,吃起來也嫩,任憑你如何翻炒絕不會爛;也分鹵水和石膏點制的兩種,我較傾向于石膏所制的,其味更加清香。通常我會將豆腐切成小塊,入油鍋爆炒至微黃,加鹽,起鍋時灑一把碧綠的蔥花,因此法甚為簡便,在想吃豆腐或不知該吃什么的時候,桌上就會有這樣一盤炒豆腐。其實豆腐成菜應該是濕潤一些更好,看上去顫微微地更誘人,口感也更為鮮嫩。

還有豆腐腦,也很值得一試。豆腐腦也稱“老豆腐”,在我的家鄉呼和浩特也是早點中常見的一種。可我那時都是喝豆漿的時候多,因為總覺得老豆腐有些怪味(想必問題就出在“點”上),極少嘗試。而父親喜歡吃這個,在青島的近兩個月時間里,早餐鎖定豆漿油條、老豆腐火燒,二者輪流交替,竟不會膩,且至今依然念念不忘。那一年是2001年。我的家人沒有早起的習慣,但那段日子我們的生活卻相當規律。每個清晨,父親總能夠早早起身,然后興沖沖地出門,不須二十分鐘便會提著熱呼呼、香噴噴的早點興沖沖地回來,招呼我們一起興沖沖地開吃!當時的情景妙不可言。吃是一件頗能令人快樂的事,只不過境遇實在難求。而嘗試之后我這才知道,雖然都是豆腐腦,但是同一種食物,在不同的地方,出自不同人的手,感覺也會有天壤之別。就像滿街的牛肉拉面,也會有千百種味道一樣。在我的住所附近有一家“××豆業”,專制豆漿、豆腐腦、豆腐等豆制品,父親成了那里的常客。這家的豆腐腦做得極細膩,又輔以肉湯熬煮,自是香氣濃郁,生意很是紅火,早餐尤其賣得好。而且青島不同于別處的是,豆漿、老豆腐是全天供應的。油條則只限于早餐,父親好這口,也難怪,油炸之物雖不夠健康,但其香確實令人難以割舍。青島的油條論斤稱來賣,每個塊頭兒都不小,就象青島人一樣高大而實誠,格外地飽滿酥香,配上純厚的豆漿——怎一個爽字了得!

此外,在青島我還有幸嘗到了不加鹽腌制的正宗酸菜。淺嘗之后,有如發現了寶藏,大量買進直吃到與普通白菜無異。原在此物雖不是青島獨有,地道的口味卻是難得一見。要知道似我等凡人是很難抵擋美味的誘惑的,酸白菜雖然普通甚至可以說是貧賤吃食,卻堪稱經典,較之山珍海味更經得起推敲,實為普通百姓餐桌上一款絕美佳肴。熬酸菜通常需要豬肉,有的人還要特別加上豬油,記得在鞍山還吃過用羊骨頭燉的,同樣好吃。總之一句話:酸菜必須配以葷腥之物,才能將其蘊含的滋味充分挖掘出來,這一點至關重要。另外還可以加入粉條(而非粉絲)、凍豆腐等隨您喜好。此款佳肴宜冬季食用,若用火鍋將其持續加熱,一家人團團圍坐,門外越是天寒地凍,最好是大雪紛飛,越是讓人覺得溫暖。老家的二姐告訴我,他們的冬天常常這樣度過,想來頗有豐收后的富足和悠閑之感,堪能入畫。

我在青島逗留的這段日子正趕上了秋后豐收的時節,較往常更加豐富的美食肆意沖擊著人們的視覺、嗅覺甚至味覺,我則恨不能腰間再掛一個口袋,變做第二個胃,代替眼下這個顯然“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原配家伙,來助我大快朵頤。秋后的青島,滿街的糖炒粟子、烤紅薯、粘玉米、核桃、楱子、菱角、炒葵花子……彌散著香氣。這時的楓葉也紅了。記得有一次天快黑了,不知如何解決晚飯,于是跑出去,好象用了八毛錢吧,買了一個圓圓的烤紅薯,邊吃邊走回家,當時的天已很有些涼意了,秋風吹過街道顯出蕭瑟,而那個紅薯在那個秋天帶給我的溫暖和甘甜一直留在心底。貪吃的我那時放眼望去,美味比比皆是,這讓無力的我常常感到無措,不知該從何處下手,每一樣兒都誘人,我都想品嘗,這時更加恨自己沒有生在青島了。
主題旅游:元旦旅游春節旅游清明旅游五一旅游端午旅游中秋旅游國慶旅游十一旅游溫泉旅游秋天旅游暑假旅游蜜月旅游漂流旅游購物旅游親子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