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新聞網
美國,拉斯韋加斯。93號公路旁是濃濃的死亡氣息,2月5日,親屬們來到這里,擺上花圈,焚燒紙錢和遺物,呼喚著死者的名字。
這是中國人特有的悼念儀式。美國當地時間1月30日下午4點30分,15名中國游客在旅行途中發生意外。
在美國亞利桑那州胡佛水壩附近這條公路上,大巴突然翻車,其中6個中國游客,把生命永遠拋在了異鄉。
消息很快傳回國內。車禍發生約3小時后,網上開始出現網民的跟帖和評論。
不知這是不是中國人“特有的”評論方式!笆枪盥糜蔚膯?”目前能看到的關于此事的第一條評論寫道。這是一名來自浙江的網友用手機發出的跟帖,話語里沒有驚詫和哀傷。
與這名網友一樣,在接下來圍繞此事的成千上萬條評論中,許多人同樣沒有表達哀思,相反,他們認為這些有錢在美國旅游的同胞并不值得同情,甚至有些人認為,這些死在異國的同胞是“活該”。
災難
對那輛大巴上的多數游客來說,災難是在睡夢中到來的。那天下午,從亞利桑那大峽谷旅游歸來的游客們,坐著大巴向北奔往賭城拉斯韋加斯。離目的地尚有100公里,許多人陷入沉睡中,并沒有意識到車身劇烈的搖晃。
因為目前尚不清楚的原因,大巴突然開始猛烈地左右沖撞,然后翻滾下路基,側倒在路上。一名沒有入睡的游客回憶,他只來得及用手緊緊抓住座位,因而沒有受傷。但是,許多人被甩出車外。
在附近一家叫RosiesDen的餐館里工作和就餐的人們,聽到巨響和慘叫聲沖出來。面對眼前的景象,最開始,人們甚至忘記了尖叫,現場一度陷入寂靜。
“馬路上躺滿了人,紙張、鈔票漫天飛舞!辈蛷d的服務生ShielaLarsen回憶,陽光下的路面,到處都是血跡和殘骸。白色的大巴頂棚碎裂,前蓋粉碎,幸存者站在旁邊,瑟瑟發抖。直升機和警車很快塞住道路。
許多人通過電視畫面目睹了這一現場。鏡頭下可以看見,遇難者被用毛毯蓋住,放在路邊,對他們來說,歡樂的旅途成為不歸之路。
多數游客來自上海和浙江。就在前一天晚上,他們還在旅行社的推薦下,看了一場“jobilee”表演,表演結束后,已是當地時間晚上10點30分,大家意猶未盡,又一起游覽了拉斯韋加斯的夜景。
這一天,香港籍的16歲女孩鐘雨靜還給在上海的爸爸打電話,告訴他“很想家”。她是陪媽媽一起來做寒假旅游的。如今,媽媽還躺在醫院里,而她卻再也無法回家。
出發當天,這名乖乖女在父親的床頭留下一張粉色的生日卡片,祝賀他即將到來的59歲生日。“你永遠是為我遮風擋雨的大樹。”體貼的女兒這樣寫道。
每個遇難者都有自己的故事。20歲的上海外國語大學法語系一年級女生孫夢秋,與相依為命的媽媽一起遇難。這個皮膚白凈、大眼睛的女孩子,留給人的印象是活潑熱情,嗓門兒大,很愛笑,“笑起來捂著嘴,露出彎彎的眼睛”。31歲的朱永順與妻子、岳父一起參加旅行團,卻不能一起回家,據悉,他的兒子只有6歲。
新聞
不幸的消息是北京時間1月31日傳回國內的。第一篇報道出現在當天12點22分,這時候,車禍剛剛過去約3個小時。
這篇人民網記者的報道很快在大大小小的網站上流傳。隨后,中新社以及其他電視、平面媒體的報道也陸續出現。許多游客的家屬通過新聞知道了這個消息,但那時他們還不知道,他們的親人是否平安,心急如焚。
而在網站上,新聞后面迅速出現了大量跟帖。幾家門戶網站上,當天的跟帖都超過1000條。
上文提到的那條目前能看到的關于此事的第一條評論,于12點32分出現在網上。而在另一家網站上,首條回復出現在15分鐘以后,語氣同樣淡然:“希望死了的沒有中國百姓,只有貪官!
緊跟在后面的評論,似乎都延續了第一名回帖者的語氣和思考。一個來自南昌的網友說的是:“不是貪官污吏就是暴發戶!倍幻天津網友語氣復雜:“都是有錢人,能去美國旅游。”
不過隨后,“難過”、“哀悼”和“祝!钡仍u論開始出現,暫時中止了跟帖中關于“錢”的思考。只是接下來的評論中,在“死者安息”等話語中間,“老天有眼”之類的字眼仍不斷出現。而受支持最多的一條評論則與這兩個話題無關,北京市豐臺區的一名網民在這條評論中用了很多錯別字:“國內不積(系)安全帶怎么跑國外也不積(系)安全帶!
這時候,已經是北京時間下午1點整,距離車禍發生近4個小時。就在中國網民用兩種迥然相異的態度對災難表達觀點的同時,地球對面,救援還在緊張地進行,死亡也還沒有結束。
救援
救援
早就開始了。最早到達現場的是RosiesDen餐館的工作人員,他們帶上食品籃和毛巾,去照顧傷者。路過的行人也成為志愿者。一輛同樣載有中國游客的巴士停下來,車上的中國人加入救助的行列。
道路很快被封鎖了,一名美國醫生在人們的幫助下,把傷者固定在硬板上。等到警察和直升機迅速趕來的時候,這些重傷的游客已經可以馬上被運走了,F場一團忙亂,一名當地道路維護人員只記得,到處都是尸體,到處都是警察和醫生。有人在祈禱。
語言成為救助者和傷者的最大問題。盡管有部分中國游客協助翻譯,但語言不通還是使最初的救助受到了影響。美國當地的志愿者們拿來毯子和飲水,用手勢和行動安撫傷者。
ShielaLarsen試圖讓一名重傷的女子冷靜下來,但最終失敗了。這名女子死在她的懷里。讓她難過的除了死亡,還有她聽不懂那名婦女用漢語說的遺言。她覺得對方是在告訴她什么,可是她一無所知,只是確信那是非常重要的東西。
“也許是在告訴什么人她愛他們,我真希望自己能明白她的意思。”站在公路邊上的Larsen悲傷不已。
失去了母親的謝天一被卡在車內,最后一個被救出。一名路過的美國女子在整個過程中,一直拉著她的手,和她用英語交流。
謝天一記得,那名女子“像母親般地安慰和鼓勵她”,后來,她被送進醫院,女子又專程帶著禮物來看望,還留下字條,祝愿她“早日康復”。然而,直到最后,她們都沒有來得及交換姓名和地址。
媒體記錄了一些溫暖的故事。一對受輕傷的夫婦很快出院了,醫院的工作人員替他們捐款湊夠出租車費,讓他們去看望在另一家醫院治療的兒子。來自拉斯韋加斯的華人擠滿了醫院的治療中心,每個人都希望能幫忙做點兒翻譯之類的工作。
中國駐洛杉磯總領事館的應急機制也立即啟動。副總領事連夜趕往現場和醫院,并與美方進行交涉。
幾個小時后,一名女孩在醫院死亡。有幾名重傷者,至今仍未脫離危險。
1
交鋒
以滾動方式傳回國內的文字、圖片和視頻,陸續被傳播到網絡上。悼念和惋惜的聲音并不鮮見。許多論壇里,人們互相傳播著遇難者的消息,每個細節都會引發一片嗟嘆。30多個小時以后,有人在網上發起“為他們祈!钡幕顒,表達追憶和哀惋。
不過,在數以萬計的評論中,只要粗略瀏覽就能發現,另一種聲音自始至終十分響亮,幾乎蓋住了這些略顯微弱的嘆息。
擲地有聲的“活該”二字,出現在許多人的評論中,而表述各有不同。有人語氣中帶著調侃:“是不是學習外國經驗去啦?”也有人義正詞嚴:“中國的有錢人沒有幾個好東西,不是貪官污吏,就是為富不仁,公款旅游。”其他諸如“有錢人的死法不錯,死美國了”,或者“死得好,肯定不是好人”一類的言辭,幾乎占據了所有網站新聞跟帖的主要位置。
一名剛放完年假,上班時間打開電腦的網友,看了這些評論“倒吸了一口冷氣”。他這樣形容自己看到這些評論的感覺:一片血淋淋。
這些“血淋淋”的評論中,遇難者的金錢和身份成為許多人關注的焦點。一名來自連云港市的網友試圖保持客觀。他在留言中“沉痛哀悼死難的自費旅游同胞”,但卻不忘加上一句“公費旅游的貪官、奸商死有余辜”。這樣近于詛咒的評論隨處可見,并往往獲得極高的支持率。
對重傷者的搶救仍然在繼續,對于死者遺體的處理方式也正在商討中。而遠在祖國的網絡之上,滿懷心事的網民們正在借著這次遙遠的禍事,寄托各自不同的心思。
許多人建議,先“查一查這個旅游團有幾個是貪官或其子女”。就在春節前,“官員太太觀光團”的曝光,使公款旅游成為人人喊打的眾矢之的。
有人試圖反駁這種觀點:“他們的生命因意外的災難而逝去,我們就不能保有幾分起碼的人性,對逝者道一聲安息嗎?”但攻擊隨即跟來:“大家說的是貪官,你怎么對號入座呢?”
仇富者的話則往往更露骨:“這些有錢人……”
類似的幸災樂禍和詛咒引起了為數不多的反思!俺鸶贿@種社會病已經蒙蔽了我們的人性,讓我們對生命默然,對災難麻木!币幻薪舻恼f。
車禍過去的第三天,新聞報道遇難者家屬即將赴美的時候,意見不同的人們已經在網上吵成了一片。
不是尾聲
不過,遠隔千里的口水戰,似乎并不能驚擾正在搶救中的傷者和已經死去的人。在悼念中,親人們呼喚他們的名字,希望“能將亡靈帶回故鄉”。隨后,他們特意來到了RosiesDen餐館,向曾經參與救助自己親人的美國人表達謝意。
關于事故的調查也已經展開。在美國的一些網站上,背后也有許多跟帖。不過,多數跟帖都是在探討事故的原因,或者要求當地政府盡早公布相關細節。有人質疑當地的交通部門工作效率太低,也有人擔憂,自己是不是該放心讓自己的孩子乘坐這樣的交通工具。
很少有人對死者發表評論,只有一句短短的評論“sad(難過)”,獲得了最多的支持。
車上是否沒有安全帶?駕駛員是否疲勞駕駛?旅行社是否為省錢而雇用了廉價的客車?在最終調查結果出來之前,沒有人能夠回答這些問題。目前還不十分明了,美國時間1月30日那個陽光燦爛的下午,那輛高速行駛的客車里到底發生了什么。
隨著調查進行,死難者的身份也逐漸公開。有全家出來旅游的市民,有花季的少女,有剛剛保送進入大學的優秀學生。
而在國內,網上的評論熱潮逐漸過去,幾萬條留言很快被埋沒。死者身份的公布,沒有引起新的討論。
盡管事件并未最終過去,已經有人開始反思。有網友安慰大家不要被“冷血”的評論擊倒,因為“很多真正心存悼念的人都沒有留言,比如我媽,因為更多的善良人在看電視時知道后都為災難感到痛心”。
一篇名為《國人的冷漠比車禍還要血腥》的文章試圖對這種“冷血”進行評判:“對在美國車禍中遇難中國人的冷漠令我們每一個人汗顏,因為在新聞圖片里,在高速公路邊的寒風中躺著的畢竟是我們的同胞。如果這樣的丑陋心態不改變,如果產生這種心態的社會土壤不改變,這種冷漠有一天終會變成我們全民族的災難!
不過,這并不是尾聲。在網站隨后進行的針對這篇文章的調查中,77%的人投票表示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