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經濟網
中國旅行者在國外做出有損國人形象的事情屢見不鮮。日前,有媒體報道,一位赴新西蘭旅行的陳某由于在飛機上偷偷吸煙,險些釀成大禍,他本人也因此被處以4天的刑事拘留并被遣送回國。這樣的事情一再發生,實在令國人大為尷尬。
記得一家英國的旅游網站曾經做過一個全球游客形象調查,結果中國游客的排名僅列倒數第三。該結果不但有傷我們五千年禮儀之邦的聲譽,也對旅行者在海外所受的待遇造成了直接影響。而究其根源,并非是簡單的一句素質低下可以概括。這其中所牽扯的歷史和文化原因,值得我們反思。
游客在國外旅游時表現出來的不良習慣,大都是在國內養成的。改革開放已經30年,旅游業從起步到現在的日趨完善,著實走過了艱辛的路程。但是在硬件設施逐漸完備的今天,旅行者自身的規范準則并沒有完善地建立起來。這一方面與一個社會在轉型過程中普遍價值規范的缺失有關;另一方面,也是受旅游業內部急功近利、金錢至上的價值觀的影響。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對“顧客就是上帝”這句話的片面理解。誠然,旅游從業者從自身來說必須要將每一位旅行者都當做“上帝”來看待。但“上帝”不等于可以肆意而為,更不等于旅行中的“霸權主義”。長時間對旅行者自身規范的忽視,使得一些游客認為可以將其個人利益無限擴大,該享有的和不該享有的都要統統攬入囊中。這些年來,我們經常見到游客就服務上的一點小問題將旅行社告上法庭的案例,這在客觀上的確推動了旅游業的規范化進程。但很少見到旅行者作為旅游業的另一個重要組成,在推動自身旅行素質上作出實質性的貢獻。
社會學在解釋為什么青少年犯罪率比其他人群高出許多時,很強調年輕人自己的“亞文化”的功能。這套“亞文化”有著自己的一套行為規范體系,它將適當的越軌行為視為正當,并且是青少年融入其社會群體的必須手段。說白了,就是你不在大街上吐幾口痰、不說幾句臟話,就無法被這個群體認同。
依我看,部分旅行者的低素質與他們錯誤地將這種亞文化視為主流文化有關。在這樣一套文化體系中,上車系上安全帶會被認為是膽小的象征;守規矩會被視為與時代格格不入。這些事情,如果在一個年輕人的群體里出現,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如果成了一個社會主流文化的一部分,那么只能說明這個社會也和年輕人一樣不成熟。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的國家廣場上有一個著名的水池,一個在美國華人中間流傳很廣的故事就發生在這里。有一次,一個內地官員考察團在國家廣場游覽,忽然聽見水池里傳出野鴨的哀鳴聲,尋聲望去,竟然是一個西裝革履的考察團成員不顧池水的冰涼,雙腳踏入池中,一手拎起一只鴨子來。雖然事情過去了多年,但在水池前發生的這一幕仍然被美國人一遍遍地當做笑談。
令人困惑的是,都說中國人好面子,為什么到了外邊,什么有損面子的事情都干得出來呢?其實也不難理解,此“面子”涉及的內容恰恰與那些青少年“亞文化”相符合。他們可能認為,你不顯得“酷”一點,不表現得“無拘無束”一些,不“大膽”一些,反而是有失面子的事情。雖然這種文化層面的問題,無法在一朝一夕間改變,但從旅游的角度來說,如果每一個旅行者都能身體力行,推動建立文明的旅行規范,也不啻為對整個社會的一種貢獻。
話說回來,就算游客的確是“上帝”,我想即使上帝自己,也不會冒著生命危險在飛機上抽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