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尼斯市,涂抹最鮮艷的色彩
對突尼斯市的第一印象,是陽光。
從多哈乘五個小時的飛機行來,正是突尼斯時間下午三點鐘。
突尼斯機場狹小,但不擁擠,透過玻璃看到灑得遍地都是的金色陽光,一路奔波的疲倦就在不知不覺中消失,突然間,就開始很興奮,全身的細胞都在一點點綻放,心下想沐浴陽光的時刻終于到來了!
于是睜著好奇的眼睛跑到大廳外面,看那陽光正好,好似有著古希臘雕塑般的銅金色,照射在對面開車的女郎臉上……想象中,突尼斯市應該是炎熱的,可此時卻是31℃的氣溫,卻絲毫沒有熱的感覺,有風掠過面頰,那風,也許是來自海上的。
一直以來,我都會認為阿拉伯人是最封閉的民族,看過多哈大街上走過全身黑紗的女人,就更加證明了如此想法的準確性。
而自下飛機那一刻后,車子三轉兩盤旋在突尼斯城的大街上,不知是不是司機心情燦爛,也把車子開得如此“耍”利,連續超車,而被我們超過的車內,總會有一兩個裝扮時髦的女子、相貌英俊的男子微笑著、搖著手沖我們Say Hello!任何一個初到此地的人都心情大好!那時,我才知道,阿拉伯人竟然也是這樣開朗奔放。
突尼斯市的阿拉伯人熱情和奔放,我想那來自經久以來的教育和根深蒂固的文化影響,看突尼斯市的建筑就知道了這一切。
有著夢想和創造力的人一定是精力充沛思想活躍的人,生活在突尼斯市的阿拉伯人就是這樣的民族,他們把歐洲的古堡、阿拉伯的傳統完美地結合在一起,融合成為一種另類的建筑藝術,有夢幻、有傳說、有故事……它們仿佛盛開在海水之上,永不衰敗。
創造如此傳奇的人們又突發奇想般把白色用得徹徹底底,毫無遺漏,白色的屋頂、白色的墻壁、白色的磚石……這些鋪天蓋地的白色是突尼斯市最明亮的色彩,把棕櫚樹的綠色、椰棗樹的茂盛、橄欖樹的招搖全部不放在眼里,比街道上盛開鮮花的大紅大粉更肆意、狂放。
有人這樣形容突尼斯市,說它是一朵美麗的白色睡蓮,傳說希臘神尤利西斯帶著船員在地中海中漂浮,當行駛到突尼斯灣看到這朵蓮花時,船上所有的人都為其特殊的美麗而震驚,于是就決定在此扎根繁衍。
在突尼斯城,另一個最震撼人心的就是巴赫多(Bardo)博物館;也有人說,突尼斯的巴赫多特博物館是世界上最美的博物館之一,的確如此,燈火輝煌的博物館內有著這個世界上最杰出、最完美的古羅馬鑲嵌畫,不管它是描繪著十個世紀前的一個人、一個動物、一個場景、還是一棵植物,那楨楨幅幅的馬賽克拼畫使我們這些見多了古老藝術的東方人慨嘆,我們難以想象這個古老國土的繁榮過去,難以想象人類文明所函概的一切,在這個地球上,在同一時刻在不同的經緯,不同的人們在用著同樣的雙手創造著怎樣的偉大和傳奇。繽紛、鮮艷、多情,這就是突尼斯城!
人說迦太基古城遺址是來突尼斯必須要看的地方,一步步踏過去,不小心就激起那灰白色的塵埃,心想,這土應是比迦太基還要古老的。迦太基最觸目的是,是海邊那根孤獨殘存的柱子,在兩端雕琢著羅馬式的券柱花樣,有著遠處蔚藍的海有今日快快樂樂擁在它前邊拍照的人做背景也不覺得凄涼,升出別有的美來。
遺址不大,按書索引去尋覓那舊日的劇場、公共浴室、祭壇、劇場、別墅和渡槽,看那海風吹蝕的班駁墻壁,在腦海中去還原那幅舊日都市的圖畫有些牽強,遺址只是遺址,所有的藍圖都被時光埋葬在了過去,所以的故事都隨著新事物的生長長眠在了過去。沒有十足的想象力,卻足可以想起英國偉大畫家透納筆下的那幅《黛多創建迦太基》,遠處航船的風帆、美麗的白色宮殿、河邊的浴女……
其實,不是考古學家,人們對于迦太基女王黛多的興趣往往多于這個古老文明的自身。沉迷過莎士比亞戲劇的人一定也會回憶起《暴風雨》中貢柴羅、安東尼奧以及阿德里在安克拉莉貝爾公主跟突尼斯王大婚的之前關于黛多(Dido)寡婦的對話,那位在莎士比亞的筆下都很絕色的美女,便是三千年前在突尼斯土地上有著非凡權利的女王,伴隨著女王的是一段哀婉的愛情悲劇。
氣候:突尼斯北部沿海平原及山區屬地中海氣候,年平均氣溫18攝氏度;中部屬熱帶干燥草原氣候;南部屬沙漠氣候,年平均氣溫在20攝氏度以上。
貨幣:突尼斯第納爾。1美金≈1。3第納爾,1個第納爾又有1000個。
電壓:為220伏,兩圓柱形插頭。國內去的旅客要為您的電子設備配備轉換插頭。
電訊:中國國內的GSM與突尼斯的兼容。
餐飲:突尼斯的食物以阿拉伯飯為主,最有名的國菜是“COUS COUS”,突尼斯人平均每三天都要把COUS COUS當一頓正餐吃一次,其做法是將肉類與蔬菜煮熟再摻進香料后上面鋪上小米飯。
住宿:對于背包客來講,每天的花費在10~20美元左右就可以保證你在突尼斯境內的簡單住宿。但是如果你的經濟比較寬松的話,突尼斯好的賓館和飯店都非常多。
特別提示:突尼斯是伊斯蘭教國家,禁食豬肉,參觀清真寺或博物館時,不可穿露背裝、短褲和高跟鞋等,應尊重當地宗教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