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溫泉王國”美譽之稱的日本,從北到南約有2600多座溫泉,有7.5萬家溫泉旅館。據悉,每年日本約有1.1億人次使用溫泉,相當于日本的總人口數。如果在冬天選擇去日本旅游而沒有選擇泡溫泉的話,那真的是有枉此行了。
九州行不可錯過的美肌溫泉
在日本,冬天去泡湯,就等于去旅行的意思。而去溫泉旅館泡湯也是不少日本人的新年度假選擇,一些有名的溫泉旅館(比如這次在九州體驗的“華翠苑”)在新年期間經常爆滿,有經驗的游客需要提前半年甚至1年才能預定上房間。我們這次去的嬉野溫泉,是九州首屈一指的名泉,也是日本三大“美肌溫泉”之一,深受女性歡迎。
體驗之前,大家就聽說這里“美肌神”的傳說,傳說這里的鯰魚神社供奉的一條白瓷鯰魚就是“美肌神”,撫摸她虔誠祈愿,就可以得到白嫩細滑的美肌。不知是否因為這一傳說造成的心理暗示,大家普遍感覺,在這里入浴后皮膚立感光滑,美肌之說仿佛立見成效。而且據介紹。嬉野溫泉還對神經痛、風濕病、皮膚病、婦科病、貧血、刀傷和呼吸系統疾病等有緩解或治療的作用。
冬天泡湯的另一大美事就是戶外的冰火體驗,電影《杜拉拉升職記》中,王偉第一次帶杜拉拉去日本,也強調說:“現在天氣還不太冷,等下雪天了,我一定帶你享受享受日本的溫泉。”大雪初降,雪花飄落在霧氣騰騰的水面,一邊享受一邊遠眺對面的高山和海面,傾聽著水流的聲音,甚至抓一把雪花擦臉,這一感覺真是妙不可言。
親身示范如何正確泡湯
嬉野溫泉雖好,不過目前接待的還是以日本人為主,當地的溫泉旅館業也最大程度地保留了傳統的禾式特色。為一目了然地給中國同胞介紹如何正確泡湯,美女小付大膽“獻身”,親身示范如何正確泡湯。這是小付第一次來日本,也是首次嘗試日式溫泉,在體驗后她迫不及待地分享自己的日本泡湯初體驗:“這里的溫泉確實名不須傳啊,泡完之后身上滑滑的,而且男女分開泡少了很多尷尬,看著遠處的大海和雪山,閉上眼睛聆聽雪落的聲音,真是太美妙了。”
Step1.好的溫泉旅館需提前預定
九州的嬉野溫泉有1200年的歷史,嬉野川從溫泉街穿過,兩岸有幾十家日式溫泉旅館。嬉野溫泉一天涌出2500-3000噸溫泉水,供應18家旅館,因此這里的溫泉旅館泉質基本相同。在400年前的江戶時代就是日本的名泉。由于太受歡迎,嬉野的溫泉旅館到年底基本上房間會相當的緊張,有經驗的游客往往會提前半年甚至一年預定。
Step2.建議體驗日式客房
來嬉野泡溫泉的以日本人居多,外國人比較少,溫泉旅館業基本上保留了典型的日式傳統,沒什么張揚的商業色彩。當地規模較大的溫泉旅館“華翠苑”雖然也配備少數西式的床房,不過還是推薦體驗禾式房間,不僅“容量”更大,一間房可以住下6個人,而且也能更好滴體驗日式傳統。
Step3.備齊旅館提供的泡湯用品
泡溫泉需換上浴衣,最好帶上2條毛巾(一大一小),溫泉旅館一般都會在房間里備齊這些用具,供客人隨意使用。
Step4.泡湯前需換裝
出發前,可以在房間就換好衣物,日式溫泉基本上都是裸泡,所以不需要帶游泳衣等物品。
Step5.準備就緒后出發
準備完畢就可以出發了。有些溫泉旅館會在更衣室發放毛巾,若無特別說明可將房間內的毛巾帶去使用,一般是一大一小共兩條毛巾。
Step6.推薦體驗戶外溫泉
一些溫泉旅館會有室內和室外溫泉兩種選擇,比較推薦嘗試戶外溫泉,一方面體驗更新鮮刺激,另外也能更好地感受戶外的自然美景。
Step7.放松裸泡 不帶大毛巾入池
溫泉外會專門的更衣室,由于日式溫泉基本上都是裸泡,所以入湯前務必除去所有衣物,最多只能帶小毛巾入湯池。
Step8.先洗凈身體再入湯
進入溫泉前,現在溫泉池旁的淋浴處洗凈身體,以免身上的汗水、污垢弄臟泉水。為了方便其他人使用,還需要把自己洗浴時使用過的小木桶、椅子和洗滌用品等擺放整齊。
Step9.循序漸進,逐步適應水溫
沐浴后就可以入湯了。為了防止血壓升高、心慌,頭暈,可以先從腿部逐漸泡起,在身體適應水溫后再完全侵入溫泉。或者進行半身浴,讓溫泉水一直保持在胸部以下。
Step10.初泡者需控制節奏 反復多次
嬉野溫泉富含碳酸氫鈉,通過實地體驗,不少人都感覺入浴后皮膚潤滑。因此這里的溫泉被稱為“美肌泉”、“夢之泉”,與島根縣的婓乃上溫泉、櫪木縣的喜連川溫泉并稱日本三大美肌溫泉。嬉野溫泉對神經痛、風濕病、皮膚病、婦科病、貧血、刀傷和呼吸系統疾病等都有緩解或治療的作用。
泡湯雖然舒適但也要注意節奏。初次泡湯最好以5分鐘左右為好,稍事休息后再泡5-10分鐘,總長度最好不要超過15-20分鐘。
Step11.泡湯后注意保溫補水,預防感冒
泡過溫泉后不需要沐浴,讓溫泉成分保持在身上(敏感性皮膚的人最好沖掉)。回到更衣室后盡快穿上衣物以防感冒。更衣室一般也備有鏡子、吹風機、護膚用品等,供客人泡湯后免費使用,可以在這里稍事整理后再離開。
泡湯后最好及時補水。很多日本人泡完溫泉后都喜歡吃上幾口冰激凌,享受徹心涼的美妙感覺。不過旅館房間一般也備有泡茶的用具,泡湯后沏上一壺日本煎茶,同樣十分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