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陰古稱暨陽,簡稱澄,公元555年定名為江陰。江陰市位于長江三角洲經濟開放區,素有“江海門戶”之稱,北枕長江,南臨太湖,面積983平方公里,人口114萬。
江陰見之于文字記載的歷史已有2500多年。自唐代起,江陰就是中國東南沿海對外貿易的重要商港。
江陰市經濟繁榮,以鄉鎮工業為主,工業經濟十分發達。全市有工業企業4000余家,形成了紡織、機械、冶金、化工、輕工、建材、電力、電子、和船舶修造等八大行業。
江陰鐘靈毓秀,人文彬盛。宋時即設貢院,元代始創書院,明萬歷年四十二年(1614)起,江蘇學政節署即移設江陰。自宋至清共取進士429名。清光緒八年(1882)由江蘇學政、兵部左侍郎黃體芳倡建的南菁書院,至光緒二十四年改辦高等學堂,是江蘇創辦最早的近代高等學堂。
江陰境內的文物古跡和旅游景點星羅棋布,令人目不暇接,展示文化古城的豐富內涵和現代化港城的綽約風姿。
江陰境內有明代地理學家徐霞客故居,新文化運動先驅劉半農和中國現代民族音樂大師劉天華紀念館,千年文廟,鵝鼻嘴公園,長江大橋旅游區等文物古跡和旅游勝景,中外游客絡繹不絕。
江陰長江公路大橋的建成,引來了本地和外埠的無數觀光客,大橋雄姿成為江陰市的一大景觀,每日觀光游客達2000多人次。
由長江駁運公司購置的兩輛“奔馳”雙層敞篷旅游觀光車將長年開行于江陰與靖江之間,供游覽之用。“大橋游”“坐江輪看大橋”等旅游項目,備受游客的青睞。同時,聳立在鵝山主峰上的高達75米的座艙螺旋式觀光塔也已正式開放。
概貌: 江陰境內的文物古跡和旅游景點星羅棋布,令人目不暇接,展示文化古城的豐富內涵和現代化港城的綽約風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