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陽市,史稱“寶慶”,資江與邵水交匯穿城而過,是一座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城。早在春秋末期楚國大夫白善在此筑城,稱白公城,屬楚地。秦始皇統一中國,分全國為三十六郡,邵陽屬長沙郡,東漢末屬零陵郡。三國初屬蜀,后入吳。三國吳寶鼎元年(公元226年),分零陵北部為昭陵郡,郡治設今邵陽市。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司馬炎平定東吳,為避其父司馬昭之諱,改昭陵為邵陵。南宗理宗趙均作太子時,曾被封為邵州防御使。登極做皇帝,升邵州為寶慶府,寶慶之名始于此。寶慶之名經明、清兩朝一直沿用到民國初年。民國十七年(公元1928年)改寶慶為邵陽。1949年解放,1950年成立邵陽市。為地轄市。1972年改為省轄市,仍歸地區代管。1977年7月改為省轄市,由省直接管理。1986年初,邵陽地區和邵陽市合并。解放三十多年來,邵陽市行政建制頻繁變化,是國民經濟和其他各項事業飛速發展的必然結果。
邵陽市山河毓秀,民風淳樸。明代吳童有邵陵詩云:“南楚雄邊百粵親,山川無異土風淳,踏歌樵婦黃茅髻,負載征人百葛巾”。由于受中原文化影響,開化甚早,人文薈萃,英才輩出。如唐代著名詩人胡曾,有竭力支持鄭和出使西洋的明代都御史兼兩廣總督的李敏,資產階級改良主義的先驅、進步思想家魏源,輿地學家、音韻學家和漢學家鄒漢勛;戊戌變法運動的積極支持者樊錐;民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先驅蔡鍔和譚人鳳,反對帝國主義文化侵略、敢于和一切惡勢力做斗爭的賀金聲,新民主主義革命前期,全國聞名的女革命活動家雷瑜,當代著名的史學家呂振羽,音樂家、作曲家賀綠汀等都是邵陽人的優秀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