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公園位于桂林城南郊, 以穿山為軸心, 占地面積約2平方公里,是桂林市山水旖旎的公園之一。穿山隔著漓江與象鼻山相望, 與江西岸的龜山, 形如兩只相斗的公雞, 合稱斗雞山。穿山前有塔山,山頂有明代壽佛塔。小東江在兩山之間蜿蜒流過, 山倒影江中, 景色尤佳。穿山有月巖、穿巖。月巖位于山腰, 洞穿山壁, 高廣空明, 宛如月宮仙境,站在洞中南北遠眺, 但見漓水蜿蜒, 風光無限。穿巖位于山底, 長500余米, 洞內除石鐘乳外, 尚有罕見的透明結晶體——石枝、鵝管等,為巖溶地貌奇景。穿巖是桂林近年開放的第三個大型溶洞。
穿山在市區東南、七星區西南的小東江東岸, 距市中心3.5公里, 海拔224米, 相對高度94米, 面積25.25公頃。穿山5峰逶迤, 狀若雄雞, 西東為首尾,南北為兩翼, 中峰為背, 西峰上的月巖, 恰是雞的眼睛, 與隔江的龜山, 猶兩雞相斗, 栩栩如生, 合稱“斗雞山”。明孔鏞有“巧石如雞欲斗時,昂冠相距水東西。紅羅纏頸何曾見, 老殺青山不敢啼”之句。又5峰聳立, 形如筆架, 亦有“筆架山”之謂。西峰上有洞, 分上下兩層, 下層南北貫通, 高9米,寬13.3米, 長31米, 如當空皓月, 宋稱月巖, 或題為“空明”, 故又有空明山之名。明俞安期詩云: “穿石映圓輝, 明明月輪上, 樹影掛橫斜,還如桂枝長。” 月巖 在穿山西峰山腰。月巖空明近圓, 南北通透, 遙望恰似一輪明月高掛。洞高9米, 長31米, 寬13.3米, 面積412平方米,底部高出小東江39米。宋廣西經略安撫使胡 于嘉定十五年(1222)刻“月巖”2字于南口東壁。北口東壁有“空明山”3字,所以月巖也叫“空明洞”。洞中有懸石及宋明石刻多件。月巖之上還有一巖, 口北向, 高6米, 長16米, 寬8米, 面積128平方米, 兩巖重疊,中隔厚約2米的巖層, 北口東側及南口西側均架有鐵梯相通連。月巖寬闊明亮, 空明之名十分貼切。巖底巖頂特平, 宜歌宜舞, 到這里賞景娛東的人絡繹不絕。
穿山巖在穿山山半, 距市中里, 為不規則容洞, 總長1531米, 主洞長348米, 寬3~5米, 最寬處30米,最高處30米, 面積0.96公頃。形成于3.4萬年前, 1977年發現、開辟, 巖內曲折環回, 燦爛多姿, 有天鵝灣、水簾洞、連心石盾、龍鱗壁, 古樹坪、卷曲石、空心石、金剛寶劍, 珍珠龜等25個景點。天鵝灣景區, 叢生著被稱為“鵝管”或“石管”的桿狀石鐘乳, 長的有十幾厘米、幾十厘米, 最長的1 米多。它由飽含碳酸鈣的地下水從巖石隙縫中滲出, 懸于洞頂, 因濃度高、裂隙小, 太懸不落, 隨著水分蒸發, 二氧化碳溢出, 碳酸鈣重新結晶, 周而復始,逐漸形成長短不一, 晶瑩空透的管子來。一線天景區, 有許多被稱為“冰山雪蓮”、“深谷幽蘭”的石枝, 有的像花瓣, 有的像絨毛、新芽或松針。其成因說法不一,有說與“鵝管”同, 有說是巖表分子吸附所致。
塔山在漓江東岸、小東江西畔, 與穿山隔江相望, 海拔194米, 相對高度44米,面積2.75公頃。塔山與穿山100萬年前為同一山體, 其后地殼上升, 地十水水面下降, 山體被割切分離成各自獨立的孤峰。山上有明建古塔; 8角, 7層, 實心,磚結構, 高13.3米, 北面嵌佛像, 稱壽佛塔。遠看如屏風, 亦若艦只行駛江上, 又稱“軍艦山”; 近看, 裂出一石, 有如神工鬼斧,從峰頂直劈到地面。徐霞客《粵西日記》謂“若岐若合, 亭亭夾立, 蓋以脆薄飛揚見奇”。山下多楓樹, 秋日有“塔山紅葉”醉人景色。
地理位置:七星區西南的小東江東岸,距市中心3.5公里.
門票:45 元/人,其中穿山巖15元/人。
交通:公交6路,免費58路可以到公園大門 。
溫馨提示:穿山公園開放時間08:30~17:30。可參觀景點穿山巖、塔山。游覽時間約為2小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