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鐘山位于富陽市區西南六公里處的富春江畔,占地約10000余畝,因其山長形遙觀宛如鐘,得名天鐘山。
清寶山舉人蔣毅復著《游天鐘山記》中稱“天鐘山高峰插云,深澗夾雪,巨石摩空,寒瀑奔騰,白石清泉,山花紅然”。
這里,山川清麗,鐘靈毓秀,清泉潺溪,竹木繁茂,一路行來,有轉馬潭、織筐潭、神仙石跡。
山頂有東西兩臺高山盆地,平廣數十畝,四周群巒環繞,酷似桃花源,更有"小竺"之譽的千年觀音古剎--天鐘禪寺座落于此,藏風得水,香火興旺,古時每逢十月二十七日廟會,龍燈,獅子,竹馬異常熱鬧,贍禮朝拜者數千人。天鐘山不僅自然景觀秀麗多姿,還有著底蘊深厚的人文景觀和優美、神奇的傳說。
據《志書宗譜》記載:秦始皇南巡涉富春江經天鐘山進發諸暨謁大禹陵;吳帝孫權曾在此駐軍操練水兵。明太祖朱元璋敗逃此山得救而御封“護國永壽”,并由大將徐達禿筆手書匾額;清乾隆帝由董邦達陪同游天鐘山后親賜"盛名清德"御匾。蘇東坡、朱熹、劉基、黃公望等文人雅士也在此留下眾多的詩畫佳作。當地民間還留傳著許多諸如:東晉西臺升仙、法師東臺坐化,洞賓崖旁避雨、元璋絕處逢生、觀音點活死螺等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