冶父山,距廬江縣城東約9公里,峰巒疊翠,廟宇輝煌,古跡遺存,佳傳甚多,有"江北小九華"之稱。據傳春秋時,鑄劍之父歐冶子曾在此山鑄劍,山上存有鑄劍池古跡,因此得名冶父山。詩人贊道:"長劍欲一淬,夜尋冶父山,攬衣望奇氣,直在斗牛間。
"冶父山巔之上,有一座古寺高聳、禪房幽深的建筑群,這就是有名的伏虎寺。相傳遠古時候,有一個相貌奇丑、雙目失明的孩子,被父母遺棄,巧遇一只老虎路過,銜入洞中奶大,并刨出泉水,治好了孩子的眼睛。孩子長大后當了和尚,老虎和他形影不離。后來到了冶父山,建廟安身,傳經修道。此事被唐昭宗皇帝李曄知曉,就敕封他為"孝慈伏虎禪師","伏虎寺"也因此得名。山上山下,也由此衍生了虎刨泉、系虎墩、伏虎禪師塔、報恩寺等多處古跡名勝。
相傳歐冶子鑄劍于其上,故名之。位于廬江縣城東北二十華里,系春秋越國歐冶子為楚王鑄劍之所。山以雄峻秀麗冠于江淮,有江北九華之稱。每當晴空一碧,淡云縹緲,日影流輝,呈現一派波光嵐影,蔚成“冶父晴嵐”,瑰麗多采。游人贊曰:“孤峰突起,屹立獨尊,山高水秀,有北山之峻,兼南嶺之秀。”冶父的秀美風光使游人流年望返。
山上有鑄劍池、龍湫、羅漢壇、百尺巖、袈裟柜、伏虎巖、的佛巖、諸葛嶺、白兔嶺,凡364凹。“冶父晴嵐”為古“廬江八景”之一。山東隅有冶父寺(又名實際寺),頂端有伏虎庵,皆為始創于唐代名寺。寺庵前后,蒼松翠柏,古檀修竹,花香鳥語,四季宜人。近年來山上又辟苗圃,更為山景增色,冶父寺亦進行了重新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