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城以北106公里。1983年聯臺國教科文組織將阿旃陀石窟作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阿旃陀石窟是印度古代佛教徒開鑿出來的佛殿和僧房。"阿旃陀"一詞來源于梵語"阿謹提那",意為"無想"、"無思"。石窟開鑿于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時代,當時佛教被定為國教,虔誠的佛教徒們為敬奉佛祖、研讀經書、修身養性,找到了這個丘陵起伏、景色秀麗的幽山深谷。一時間,這里僧侶云集、香火不斷。 開鑿工作持續了將近1000年,隨著佛教在印度的衰落,這里便逐漸荒廢,湮沒在了泥土流沙之中,直到1819年,被進山狩獵的英國軍官無意中發現,從此阿旃陀又奇跡般地聞名于世,重放異彩。中國唐代高僧亥奘于公元638年在印度游歷取經時,曾到過此地,并在《大唐西域記》中對石窟作了生動的描述,這是關于阿旃陀石窟最早的文字記載。
阿旃陀石窟共有29座洞窟,其中4座為佛殿,內有藏放舍利的佛塔,25座為僧房,陳設比較簡單,只有石床、石枕和佛龕,是僧人居住的地方。在文達雅山麓離谷底76米的懸崖峭壁間,阿旃陀石窟的29座洞窟環布在新月形的山腰陡崖上,高低錯落,綿延550多米。阿旃陀石窟的雕刻中,大都設有佛祖及其他菩薩的巨型雕像,人物鮮明生動,人體比例正確,給人以優雅,肅穆,純厚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