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關坐落河北省秦皇島東北,是中國華北與東北交通必經的關隘。一三八一年(明洪武十四年),大將徐達在此修筑長城,建關城設衛。關城北倚峰巒疊翠的燕山山脈,南臨波濤洶涌的渤海灣,因此得名。由于地勢險要,素有京都鎖鑰之稱。
關城平面呈方形,周長四公里,高十四公尺,厚七公尺。有城門四座,東門最為壯觀,名鎮東,內懸“天下第一關”匾額,西門名迎恩,南門名望佯,北門名威遠,各門上都筑城樓,城中心建鐘鼓樓,城外有護城河。在東西城門之外,還各建一個小城圈,俗稱羅城或甕城。
關城東門的城臺,呈長方形,高十二公尺,南北連接長城。中部有巨大的磚砌拱門,溝通關城內外,有關門可以開閉。城臺上建有一座二層箭樓,重檐九脊布瓦頂,高十三公尺,寬二十公尺,深十一公尺。東、南、北三面開箭窗六十八個,平時以木制朱紅窗扳掩蓋,板上有白環,中有黑色靶心,與彩繪桁枋相配合。登上城臺遠眺,北望長城蜿蜒山間,南眺渤海波濤浩渺,正如古詩所說,“曾閑山海古榆關,今日行經眼界寬,萬頃洪濤觀不盡,千尋絕壁渡應難”。
山海關始建于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歷經洪武、成化、嘉靖、萬歷、天啟、崇禎六朝修筑,耗用了大量的資金,調動了數以萬計的軍民,前后用了263年的時間(幾乎是明王朝由盛至衰的全部過程)建成了占地約230前后用了二百六十三年的時間,占地約230公頃,具有七城連環、萬里長城一線穿的軍事城防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