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重慶市大足等縣境內的大足石刻,最初開鑿于初唐永徽年間,歷經晚唐、五代,盛于兩宋(公元960~1278年),明清時期亦有所增刻,最終形成了一處規模龐大,集中國石刻藝術精華之大成的石刻群,與云崗石窟、龍門石窟和莫高窟相齊名,被國內外譽為神奇的東方藝術明珠。
大足是石刻之鄉,全縣有40多處石刻,造像達5萬多個。其中最著名、規模最大的有兩處,一處叫寶頂山,一處叫北山。北山的石刻造像近萬,主要集中在長約1里、形如新月、名為佛灣的地段上。這里的石刻群開鑿于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歷經五代、兩宋,前后達250年。其刻工精細,形象生動,最精彩當屬幾座觀音、文殊和普賢的造像。寶頂山的石刻更為我國石窟藝術中所罕的,其是先經通盤規劃、設計后,雕刻出小樣,作為藍圖,然后再擴大雕刻。
從重慶到大足乘汽車最為方便,2小時可達。重慶汽車西站每天有數十班次汽車往來于其間。
中國石窟藝術在其長期的發展過程中、各個時期都積淀了自己獨具特色的模式及內涵。以云岡石窟為代表的早期石窟藝術(魏晉時期,公元4—5世紀)受印度犍陀羅和笈多武藝術的影響較為明顯,造像多呈現出“胡貌梵相”的特點。以龍門石窟為代表的中期石窟藝術(隋唐時期,公元6-9世紀)表現出印度文化與中國文化相融合的特點。作為晚期石窟藝術代表作的大足石刻在吸收、融化前期石窟藝術精華的基礎上,于題材選擇、藝術形式、造型技巧、審美情趣諸方面都較之前代有所突破,以鮮明的民族化、生活化特色,成為具有中國風格的石窟藝術的典范,與敦煌、云岡、龍門等石窟一起構成了一部完整的中國石窟藝術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