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棺葬是古代一種比較奇特的葬式:在江河沿岸,選擇一處壁立千仞的懸崖,用我們至今仍不知曉的方法,將死者連同裝他的尸棺高高地懸掛(置)于懸崖半腰的適當位置。在云南,懸棺分布最多、最為集中的地區在今昭通地區沿金沙江、白水江、關河流域等處。尤其是豆沙關懸棺,保存最多、最完好,地勢最險峻,被學者稱為“上古遺存,天下奇跡”,“懸棺博物館”。
豆沙關懸棺在鹽津縣豆沙關鄉石門村關河南岸的絕壁上,緊靠213國道。秦開“五尺道”、漢修南夷道、隋造偏梁橋閣、唐開石門道,都無一例外地選擇豆沙關作為入滇的門戶。關河北岸,“五尺道”遺址、石門關古城堡、唐貞元十年御史中丞袁滋冊南詔題名摩崖,昭示著這里曾有過人文尉起的繁榮。關河南岸,峭壁騰立,參天而起,高達四五百米,懸棺就存放于絕壁半腰一長方形巖坎內。20世紀30年代調查有棺40多具,此后,由于地理及人為等原因的破壞,使懸棺數量減至十于具。懸棺的主人,一般認為是春秋時期以前居住在今川南、滇東北一帶的僰人,故稱:“僰[bó]人懸棺”。這些石棺是怎樣被放到半山腰的呢?我們有限的智慧還難以解讀這一奇跡,隨著歲月的流逝,懸棺之謎終將會被人類所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