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陽市工藝精品館是對東陽木雕、東陽竹編為主的工藝美術精品的收藏、保管、展示以及相關的學術研究交流和推廣的事業單位。內設“東陽木雕館”和“東陽竹編館”。展出東陽木雕和竹編精品近千件。 東陽木雕始于唐代,發展于宋,盛于明清,距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東陽木雕現存最早的實物,是1963年4月東陽西峴峰下南寺塔倒塌時發現的《觀音童子像》。至今尚存有較為完整的明清木雕建筑裝飾群200多處,尤以建筑物上的裝飾雕刻保留最多,其中盧宅“肅雍堂,始建于明清永樂年間(1403~1424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在宋代,東陽已有一支應用木雕技藝刻書的雕版隊伍,專事刻版印書。南宋時,曾有四名東陽籍木雕工匠,受雇于金華人唐仲友雕刻《荀子》一書。為世人所重,視為珍版。進入明清年代,應用于建筑和家具裝飾的東陽木雕迅猛發展,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裝飾手法。到清嘉慶道光年間,東陽木雕進入鼎盛時期,藝術上有了全面性突破和提高,作品題材內容豐富,構思設計嫻熟,雕刻技法精巧,藝術和實用結合恰到好處。清末、民國時期,木雕藝人在浙江各地和毗鄰省市,留下了眾多的祠堂廟宇、亭臺樓閣裝飾,同時還為城鄉家庭雕飾家具。從1911年開始,東陽木雕產品開始銷往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