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門寺約建于元至正年間(公元1341年)歷經元、明、清各朝,均香火鼎盛。元至正年間,禪僧靜本等愛其地幽深僻,在此開山建寺,因是山東南之谷號天門,遂命寺名曰:“天門寺”。明宣德四年,知州楊秘重建,更名為“天門禪院”。又說史料記載,公元425年南朝開國皇帝劉裕之子義隆在天門山興建寺院,因山坳兩側的山頭是簸箕型延伸出去,又像天公的兩扇大門,得名天門山,因寺院建于此處故稱為天門寺。
今天門寺在安徽省蕭縣東南戴村,是皇藏峪國家森林公園的一部分,屬于歷史遺產、省級自然保護區和重點風景區。現在殿堂20余間,供有緬甸玉佛6尊及各種佛象40余尊頗具規模。
寺后院有一方井,最旱時水深也是一米余,且水位不再下降,解放初在此辦天門學校,可供數百人食用。水質甘洌潤滑清涼,當地人因雨后水漲時,如成堆螞蝦涌,故稱之螞蝦泉。又曰:螞蝦泉:天門寺內一石泉,該泉碧水澄瑩,清澈見底,水質甘洌,泉水中長年螞蝦成群,故名螞蝦泉。 6、桃花洞:又稱“一線天”,那里簡直就是一處無人能入之境。傳說是金兵南侵之時,當地一位名叫“桃花娘子”的女英雄,率領當地人民抗金,后來在這絕谷之中,被金兵困住。“桃花娘子”為了不落入金兵之手,在“一線天”最險要的地方跳了下來。后人為了紀念她,就將“一線天”上面的洞叫作“桃花洞”。最奇的是在洞口有一株桃花,年年綻放,卻從不結果! 7、孔子曬書臺:傳說孔子在蕭縣講學,聽說天門寺的風景迷人,也來欣賞,當從這個山腳下經過時下了一場大雨,孔子隨身攜帶的書被雨水打濕。天晴以后孔子就把書放到草叢上晾曬,后來這片草就再也抬不起頭來了。后來人們就把此地叫作 “孔子曬書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