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邁(ㄑㄧㄥˉㄇㄞˋ),面積20107平方公里,是泰國第二大城市,是清邁府的首府,也是泰國北部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其發達程度僅次于首都曼谷。市內風景秀麗,遍植花草,尤以玫瑰花最為著名,有“北國玫瑰”的雅稱。清邁的天然環境優美,平均海拔300米,是泰國的高原城市,氣候涼爽,是著名的避暑勝地。東部為坤丹山脈,西部為英坦昂山脈,山峰多在2,000米以上,主峰英坦昂峰是全國最高峰,海拔2,576米。中部為賓河流域。森林面積16,700平方公里,占全府土地73%。
清邁曾長期作為泰王國的首都,至今仍保留著很多珍貴的歷史和文化遺跡。城區內代表著泰北燦爛歷史文化的古老寺廟,同時,清邁的絲綢、紡織品等也著稱于世,每年都有大批絲綢、紡織品出口,是泰國制造業的重要支柱。
清邁產煙葉著名,產量居全國第一。其他有柚木、稻米等。有紡織、碾米、卷煙等廠。礦產有石油、鎢、銀、錫等。
歷史
清邁是一座歷史悠久的文化古城,早在13世紀,孟萊王就定都于此。1296年4月14日清晨4點,清邁在曼格萊王(King Mengral)的領導下落成,伏著良田千里、濱河(Maeping)護衛,清邁成為泰國黃金時期的根據地,并逐漸成長為現今泰國最大的一府、第二大城。以后長期成為蘭納泰王國的都城,除其在地理位置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外,還鄰近位于南部的古絲綢之路的一個分支。
在清邁的府會廳前有一座三王雕像,述說著清邁城是得到了另外兩位國王的幫助。傳說曼格萊王在一次打獵時發現這里出現被視為吉祥象征的白色水鹿、白鹿與白老鼠,因此決定在此建城。曼格萊王與素可泰的藍坎亨王(King Ramkhamhaeng)、帕堯(Phayao)的南蒙王(King Ngam Muang)互結友好條約,形同兄弟,在建造清邁城時,得到二王非常大的幫助,集結了9萬人參與城市的興建。建好后的清邁城繞著一條18公尺的護城河,是一個長方形,東西寬1800公尺,南北長2000公尺。
清邁的黃金時代是在提洛卡拉王在位期間(西元1441到1487年),他蓋了柴尤寺(Wat Chet Yot)、 完成了柴迪隆寺(Wat Chedi Luang),并于西元1455年在柴尤寺舉辦了第八次的世界佛教會議,將蘭那的文化帶到全盛時期。
近代來不斷涌入這里的外國人則是因清邁是泰國手工藝品中心的緣故。這里的手工制作的雨傘、珠寶(特別是銀器)和木雕享譽海內外。
清邁位于山區地帶,四面環山,萍河從城市中穿過,早時候的對外貿易是經過水路來進行的。
通過這個貿易通道將從中國和緬甸的貨物送往暹羅海灣。這里的山谷寬闊、土地肥沃,糧產豐富,所以歷史上蘭那王國時代非常鼎盛,清邁一度成為政治和經濟的中心。
考古發現,在清邁地區,遠在2000多年前就有人類居住和生活,但到了1296年才由蘭那王朝的曼格萊王(King Mengrai) 建立為泰國的首都。并成為當時泰國北部王朝的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曼格萊王時代清邁逐步發展成一個強而有力的泰北王國,大興土木,人民富泰,也興建了不少寺廟建筑佛像,還興建了護城河。用以防御和抵抗緬甸軍隊的入侵。1556年,清邁被緬甸軍隊攻克,緬甸人占據了清邁,直到1775年塔克辛王(King Taksin)將緬甸軍隊趕回到泰緬邊境,清邁被重新奪回。由于緬甸軍隊占領清邁很長一段時期,緬甸的文化、宗教、建筑、語言、烹飪等對清邁都有很大的影響。
18早期至和19世紀期間,當地的一位名為“chao”的地方君主名義上統治這座城市,當時的清邁并不受曼谷暹羅王朝的統轄。1874年,朱拉隆功(拉瑪五世皇)登基后收回了對清邁的控制權利,1939年清邁正式成為泰國王國的一部分。并為泰國北部的行政管理中心。1996年,清邁舉辦了建市700周年紀念和慶祝活動。
現今的清邁府總共有將近150萬的人口,面積10,107平方公里,有臺灣的1/3大,但是觀光客多半還是僅參觀位于清邁府西方、占地360平方公里的清邁古城及其近郊。清邁城處海拔310公尺的盆地上,距離曼谷700公里,凡是北部的宗教、文化、經濟、教育和運輸都以此為中心,它與曼谷有著天壤地別的時空感,曼谷炫麗又忙碌,清邁則純樸悠閑,是泰國最讓人流連忘返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