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鶴樓瀕臨萬里長江,雄踞蛇山之巔,挺拔獨秀,輝煌瑰麗,很自然就成了名傳四海的游覽勝地。歷代名士崔顥、李白、白居易、賈島、陸游、楊慎、張居正等,都先后到這里游樂,吟詩作賦。古黃鶴樓“凡三層,計高9丈2尺,加銅頂7尺,共成九九之數(shù)。”新樓要雄偉多了,5層,加5米高的葫蘆形寶頂,共高51.4米,比古樓高出將近20米。古樓底層“各寬15米”,而新樓底層則是各寬30米。
27年前,游過一次黃鶴樓。
那是1990年的6月,初夏的武漢就已經(jīng)很熱了,我們一行幾個人在品嘗了地方特色小吃“豆皮大王”后,前往黃鶴樓。艷陽下,黃鶴樓巍峨屹立在武昌蛇山之上,金碧輝煌。我們登上最高層,眺望武漢三鎮(zhèn)和長江大橋,套用當時很時髦的一句領(lǐng)袖的詩詞,確實是“極目楚天舒”。由于時間倉促,一走一過,黃鶴樓留下的印象,除了這些,就沒別的了。
27年后,再游黃鶴樓。
像我這個年齡的人,對黃鶴樓的認識都來自偉大領(lǐng)袖毛主席的著名詩篇《菩薩蠻•登黃鶴樓》:“茫茫九派流中國,沉沉一線空南北。煙雨莽蒼蒼,龜蛇鎖大江。黃鶴知何去?剩有游人處。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毛主席1927年2月考察完湖南農(nóng)**動后來到武昌,登上黃鶴樓,寫下了傳世的佳句。在那一句頂一萬句的年代,可想而知,黃鶴樓在我們心中的分量。因此,上一次游黃鶴樓多少還帶有幾分“朝圣”的味道。時過境遷,再游的心情輕松了許多,剩下的完全是一種休閑了。
據(jù)介紹,黃鶴樓的名字來自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這里原為辛氏開設(shè)的酒店,一道士為了感謝她千杯之恩,臨行前在壁上畫了一只鶴,告之它能下來起舞助興。從此賓客盈門,生意興隆。過了10年,道士復(fù)來,取笛吹奏,道士跨上黃鶴直上云天。辛氏為紀念這位幫她致富的仙翁,便在其地起樓,取名“黃鶴樓”。其實興建黃鶴樓的真實目的還是出于軍事上的需要,始建于三國時期,1700多年來屢建屢毀,最后一次毀于清光緒十年(1884年)大火。現(xiàn)在看到的是1985年6月建成的。經(jīng)唐、宋、元、明、清演變至今,規(guī)模形制均有變化,從樓內(nèi)展示的歷朝歷代黃鶴樓模型來看,當屬今天的規(guī)模最大。集樓、軒、廊、坊、亭為一體,六十個翹角,翼舒凌空,四望如一,古樸典雅,堪稱當今名樓之佳作。
我們登上高高的臺階,從南門進入,過歸鶴雕塑、書法碑林,直奔黃鶴樓。走近黃鶴樓,50.4米高的五層塔樓,讓你只能仰視,黃鶴樓內(nèi)部,層層風(fēng)格不相同。底層高大寬敞的大廳,藻井高達10多米,正面壁上為一幅巨大的“白云黃鶴”陶瓷壁畫,兩旁立柱上懸掛著長達7米的楹聯(lián):爽氣西來,云霧掃開天地撼;大江東去,波濤洗凈古今愁。與27年見到的別無二樣。其他各層也均有文物陳列和介紹,當然也少不了賣旅游紀念品的小店,一位畫家當場在扇子面上作畫,有行無市,只見圍觀,未見買主。
和第一次大不相同,由于是陰天,即使登上黃鶴樓的頂層,也看不了多遠,只是蒙蒙霧氣中長江大橋的身影隱約可見。不過整個黃鶴樓景區(qū)看的倒是蠻清楚,鐘樓、白云閣、石牌坊、岳飛銅像基本在一條線上。我們沒有乘坐電梯,一層層的參觀,不停的攝像、拍照,盡可能的把看到的都記錄下來。
下樓后,我們沿著石板臺階向東走去,一直走到岳飛銅像,這里是景區(qū)的東端。我很納悶,不知道為什么會在這里修一座民族英雄岳飛的銅像?看了一旁的介紹后,才感到自己歷史知識的淺薄。原來武漢史上為鄂州,公園1134年至1140年岳飛曾率勁旅駐屯鄂州七年,戰(zhàn)績輝煌,功勞卓著。在武昌、漢陽留下許多岳飛的遺址和傳說。黃鶴樓的岳飛亭和岳飛銅像正是為紀念岳飛所立。
回來的途中,游興未盡。談話間再次提起第一次由黃鶴樓的情景,想起27年前我們一行人在樓內(nèi)大廳“白云黃鶴”壁畫前曾合影留念,回憶出許多歡樂有趣的故事。回到家里后,我在珍藏的相冊里翻出那張照片,仔細觀察,樓還是那座樓,畫還是那幅畫,而人都變了模樣,當年的小伙子都已年過半百了,見景生情,心中油然生出許多感慨。白云仙鶴,樓在人非。在滔滔的歷史長河中,任何東西都稍縱即逝,只有時間是永恒的。面對巍峨聳立的黃鶴樓,面對奔流不息的長江水,我們沒有理由不珍惜生命,讓有限的人生綻放出絢麗的風(fēng)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