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島擁有的不僅是碧海藍天水清沙白的海灘和迷人的熱帶風情,更令人神往的還有這里獨特的宗教文化和藝術。印尼是一個以伊斯蘭教為主的多元宗教國家,伊斯蘭信徒占國民總數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可是在巴厘島卻不同,這里雖然也有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和佛教,但信眾最多的還是印度教,不過這里的印度教同印度本土上的印度教已經不大相同,稱為巴厘印度教。
獨特的宗教文化讓巴厘島變得風情萬種,藝術與宗教相結合所形成的這種富于神秘氣質和古老魅力的獨特風采,讓這座赤道附近的小島產生了涵蓋音樂、舞蹈、雕刻、繪畫等各個門類在內的獨具特色的藝術成果。
宗教在巴厘人的生活中是至高無上的,這里的居民主要供奉三大天神(梵天、毗濕奴、濕婆神)和佛教的釋迦牟尼,同時巴厘島的居民相信萬物都有神明,所以還同時祭拜太陽神、水神、火神、風神、月神、山神、路神、湖神、猴神、龜神、橋神等等等,神無處無時不在,因此巴厘島還有“神仙島”之美稱。
印度教是泛神化的典型,大大小小的偶像崇拜不計其數,這些偶像艷麗妖嬈,變化萬千,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巴厘島的藝術呈現出繁復、細致、精密的特色。特別是它的雕刻與繪畫藝術處處浸潤著這種特征。
在巴厘島,居民家里都設有家廟,家族組成的社區有神廟,村有村廟,全島有廟宇12500多座,因此,巴厘島又有“千寺之島”之美稱。在島上隨處可見一種用棕櫚葉和藤條編織而成的小籃,里面盛放著鮮花和香燭,放在佛像的身上、腳下,在攤販們的柜臺上,甚至官員的辦公室里。這些香燭和鮮花每天都要早中晚換三次,而那些頭頂托盤、盤里盛放供品的婦女會被認為是高尚的人。
島上處處可見大大小小、形態各異的石雕,不僅有佛像,還有象面人身、獅面人身神像等等,這是印度諸神的化身。印度教的教義已經深入到巴厘島人的生活中,成為生活準則和無處不見的生活習慣。
具有印度教色彩的“通天門”,在巴厘島道路兩旁和住宅門前隨處可見,為當地標志性建筑。通天門是平安和財富的守護神象征,任何人經過這道門,都可以把美好的東西留下,把所有不好的東西拒之門外。
舞蹈和音樂也是巴厘島聞名于世的絕技,巴厘人的古典舞蹈典雅多姿,在世界舞蹈藝術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許多深受印度文化影響的東南亞國家一樣,巴厘島的舞蹈頗有“印度風”,內容也大都是娛神的。舞蹈的動作特別強調手指和腰肢的律動,幅度大而且夸張,眼神左顧右盼,流波溢彩,嫵媚撩人。
《獅子與劍舞》是一出當地最出名的舞蹈,也是巴厘島舞蹈藝術的精髓,它講述了善與惡的交鋒,完整地展現了巴厘人的宗教信仰和審美觀。巴厘人有著自己對于善與惡的看法,那就是這世界其實是平衡的,善與惡是均衡的,善不可能完全戰勝惡,而整個世界也就是在善惡之間的斗爭中延續下去。
獨特的宗教文化讓巴厘島變得風情萬種,藝術與宗教相結合所形成的這種富于神秘氣質和古老魅力的獨特風采,讓這座赤道附近的小島產生了涵蓋音樂、舞蹈、雕刻、繪畫等各個門類在內的獨具特色的藝術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