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映,外若門室,內如方院。明人喬宇描繪道:“丹梯萬丈瞰巖幽,石棧勾連最上頭。可是神剜更鬼鑿,已應天巧代人謀。”關于石窟,有一“靈石東飛”的故事。據說四千年前,舜帝北巡,至恒山腳下,忽見一巨石從這里破崖飛起,墜于帝前,遂名“安王石”。窟內平臺約200多平米,東巖龕下是北岳寢宮和后土夫人廟,南巖龕建有梳妝樓,寢宮原為北岳飛殿。窟壁布滿“洞門春曉”、“云中勝跡”、“路接天衢”等題刻。
玄武井在恒山半山腰,井有兩口,南北并列,相距三尺。北井水甘甜如泉露,南井水苦澀難飲,故又稱甜苦井。據說,恒山下有深海,海內有一龍一蟒,甜苦井水是從龍蟒口出吐出來的,所以又有潛龍泉之稱。苦井被瑱,僅留甜井。站在井臺俯視,只見清泉流動,如珠如磯。每年四月初八座會,山上游人成千上萬,可水卻取之不盡。明人有詩曰:“山腰雙涌碧瑤泉,甘苦平分別有天。聞說應龍頻灑澤,為霖濟旱不知年。”
從玄武井向西北走,過白虛觀,馬神殿,便是九天宮。九天宮又名碧霞宮,它北倚凌云閣,南接山袖廟,東有純陽宮,形成了一組以九天宮為中心的祠廟建筑群。九天宮宮院呈正方形,大殿內塑有九天玄女圣母像。殿兩旁有耳殿,東西兩廂有配殿和鐘鼓樓。九天宮建筑年代已不可考,清代乾隆年間,陜西綏德一叫劉一云的道人人恒山隱居,見宮宇破圮,便奔走募緣得千金,重修了九天宮。宮西有翠雪亭遺址,為歷代名人留戀之處,有一詩詠曰:“恒山仙子結茅亭,雪瑩蒼松翠作屏,采得松花釀青酒,清風明月醉還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