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此拾階而上,左側有碑房,內豎十余通石辟,記述著蒼巖山建筑興修的歷史。
沿小徑前行,過萬仙堂,在兩峰對峙的懸_間,有一條小徑,即“懸登梯云”,絶壁對峙的懸崖中間,飛架著三座單孔弧券形石橋。其中兩座撟上,建有形制相同、大小有別的天王殿和橋樓殿。由橋上三百六十余級,可到天王殿。殿建于金代,門兩側有“殿前無燈憑月照,山門不鎖待云封”的草書金字對聯。橋樓殿為蒼巖名勝之冠,始建于隋,重修于清,座落在一長十五米,寬九米的石橋上,為二層樓閣式建筑,面闊五間,進深三間,頂勢平緩,上覆黃綠相間的琉璃瓦,正脊為琉璃花脊,其上安置有獅子馱塔、仙人騎龍和飛鳥等飾件,上下檐的物體上均有彩繪,殿內有壁畫,早年還有塑像,惜被毀。現存一佛二菩薩和十八羅漢塑像,為一九八〇年補塑。橋底上望,青天一線,凌空的橋殿猶如一道飛虹,有“撟殿飛虹”之稱。
“雙崖斷處造樓工,仿佛凌霄架彩虹。。仰視孤高盈萬丈,登臥疑是到天宮。”“千丈虹橋望入微,天光云彩共樓飛。”這些詩句,確實恰如其景。橋操上還刻有怪獸、駿馬和人物浮雕,有唐以前的造型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