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歡樂谷開業又推遲了。昨天,歡樂谷發布緊急公告,因受臺風“莫拉克”影響,原定8月8日開園試營業的日期推遲至8月16日。
真是吊足了胃口,經過鋪天蓋地的宣傳,歡樂谷這個名詞這些天在申城早成了熱門詞匯,但如今隨處可見的“Areyouready”(你準備好了嗎)的歡樂谷廣告,卻似乎更像是人們的催促。
這座目前境內規模最大的游樂園即將開門迎客,不少人興奮之余總不忘提一句:已經好幾年沒有這么大型的游樂場讓人好好“瘋狂”一把了。
此言不假。細數上海游樂園近10年的發展:早有美國夢幻樂園、環球樂園的先后折戟沉沙,2003年環球嘉年華曇花一現,只有錦江樂園堅持至今……
國務院剛剛通過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強調加快發展文化創意、演藝娛樂等重點文化產業。而游樂園,這一文化娛樂產業中不可忽視的主力,為何會在上海如此波折發展?歡樂谷又將給上海帶來怎樣不同的“歡樂”?記者實地探訪,并與上海歡樂谷運營方上海華僑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裁董喜生、錦江樂園總經理崔質能促膝長談,縱論上海游樂業的昨天、今天與明天。
各有各的精彩
錦江樂園在上海幾乎承載了兩代人的童年記憶,新來的歡樂谷將有何不同?
昨天,位于松江佘山腳下,占地90萬平方米的歡樂谷園區率先對會員、特邀用戶開放體驗。記者上午到達園區時,入口處的游客已經排起了長龍。盡管10點半左右就開始下雨,但撐著傘的游客依然興致不減,每一座開放的游樂項目前,無一例外排起隊,有些游客甚至要排兩個小時才能玩上一個,但空中不時傳來的尖叫聲,已足以令游客滿懷期待地靜靜等待。
據園方介紹,上海歡樂谷在園區布局和景觀分區上建有7大主題分區、50大主題景觀,而最吸引眼球的莫過于園內4座大型過山車。享有“過山車之王”美稱的“絕頂雄風”全長1000多米,單車可乘30人,運行至60米最高處停留3秒后垂直跌落,以超過110公里的時速穿越一條巨型隧道,再次垂直跌落40米,掀起高達10多米的水柱,堪稱園內驚險刺激之最。那邊,全木質的“谷木游龍”別具風味,視覺震撼一流,據說能帶游客體驗超過10次的太空零重力感受。一天探訪,記者雖沒有試乘,可已然感覺腎上腺素激增,驚險刺激絕對是歡樂谷的最大賣點。
從歡樂谷出來,記者又趕到錦江樂園。當天不是雙休日,少頃還下了雨,但園內的人頭攢動多少還是令記者吃驚,在歡樂谷的影響下,錦江樂園用什么吸引了這么多人?
向里走,不到10萬平方米的錦江樂園很快就能逛遍,各種游樂設施和休閑設施在綠化間巧妙分布,絲毫不顯擁擠。上海最高的摩天輪、歐洲最新款“摩托過山車”,還有探空飛梭那邊不時傳來快樂的尖叫。不經意間,一座復古型建筑“上海老站”赫然跳入眼簾,有趣的是旁邊還有一列古老的蒸汽機火車,這里可是參照1876年上海第一個火車站“上海火輪房”復建而成,游客在裝飾典雅的古董車廂里小憩品茗,刺激之余是滿滿的浪漫。
一個刺激,一個溫馨,各有各精彩。
新起點上對話
一家是上海游樂業的老字號,一家是國內目前最成功的連鎖游樂園產業巨頭,兩家樂園經營風格迥異,卻同樣精彩。歡樂谷開園前夕,記者與上海歡樂谷運營方上海華僑城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裁董喜生,與錦江樂園總經理崔質能一席對話更加顯得意味深長,話題就從歡樂谷說起……
上海市場已成熟
新聞視點:來采訪前不斷有人問,歡樂谷為什么直到現在才來上海?
董喜生:其實早在2005年,我們就已經與松江區開始洽談,具體開業時間只是時機的問題,因為中國的游樂業市場還需要培養。經過近幾年的發展,以上海為龍頭的長三角地區如今已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人口密度大,每年的旅游人口超過2億,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在全國名列前茅,上海的自然氣候也比北方好,可以說上海游樂業市場已經成熟,所以我們決定將規模最大、科技含量最高的歡樂谷設在上海。
新聞視點:要說上海游樂園市場的成熟,不能不說上海第一家大型現代化游樂園錦江樂園,它對上海的市場也最有發言權。
崔質能:錦江樂園這些年的發展首先歸功于上海這座城市,上海的活力和氛圍都給了樂園巨大發展空間,隨著上海近年經濟和旅游業的平穩上升,也帶動錦江樂園的經營越來越好。1999年錦江樂園受東南亞金融危機的沖擊處于最低谷,當時一年虧損達1076萬元。而今我們一年的營業額1.3億元,稅后利潤3354萬元,已經成為全國“畝產”較高的游樂園之一。
新聞視點:一天走訪,兩座樂園的感受完全不同。在共處中,樂園將給上海帶來些什么?
董:上海歡樂谷是目前境內項目最多、產品質量最好、環境最好、技術含量最高的游樂園,我們的主要目標客戶群是15歲—40歲之間的中青年,但設計時,我們也考慮到滿足多年齡層次的需求,設立兒童區等,除此之外我們還有拳頭產品演藝表演,相信能帶給每個游客歡樂。
崔:作為小而精的動感樂園,錦江樂園堅持因地制宜,在不斷更新中給人們持續的新鮮感和吸引力,比如現在我們就正在打造老上海的懷舊風。接下來我們已經從意大利進口4套親子游設備,10月1日營業,它們將以“羅馬假日”的主題給孩子們和市民家庭帶來快樂。
要成功先理解上海
新聞視點:歡樂谷觸動了很多人的神經,這幾年上海一直沒有新游樂園出現,曾風靡一時的環球嘉年華也是先贏后輸。有數據顯示,中國游樂業近80%虧損。是不是游樂園盈利很難?
崔:游樂園在上海有過輝煌,1917年滬商黃楚九在周涇浜、洋涇浜和北長浜的交匯處建造名聲遠播的“大世界”,這也是中國近代游樂業的起源。但近些年中國游樂業很長一段時間盲目投資、重復建設風不止。而大型游樂園對交通、天氣等要求很高,上海這幾天連續降雨就對我們影響很大,這對基本靠門票收入維持的中國游樂園來說盈利的確很難。
董:中國游樂園曾有過倒閉風,但自2000年以后,行業整體已經比較理性、謹慎,成功者也逐漸增多。虧損我認為主要是規模與效益比的問題,在這一點上華僑城很注意。上海歡樂谷一共投入40億元,其中游樂園16.2億元,此外還有地產與酒店,游樂園估計七八年就能收回成本。
新聞視點:盈利的關鍵在哪?
崔:盈利的關鍵是產業鏈的建立。就說迪斯尼,每年的營業收入只占其總收入的28%,72%來自產業鏈。更重要的是,很少有人知道,迪斯尼是全世界第三大廣告商,它的背后是影視傳媒集團,兩者相互宣傳相得益彰,這才造就迪斯尼的成功。
新聞視點:要做成功的游樂園,盈利只是其一,此外還需要什么?
董:從歡樂谷成功的經驗出發,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產品和產品的質量。
崔:對行業來說,當務之急是明白市場需要什么樣的游樂園,這必須因地制宜。在投資建設時,要遵循供求規律、價值規律和競爭規律,這方面迪斯尼堪稱典范。迪斯尼每次建造新園,都要考察周邊經濟水平、百姓生活水平、消費理念與其是否相合,要看當地的一個普通三口之家是否有能力每年來玩一次,這正是它以銷定產的發展策略。
新聞視點:因地制宜,也就是說,不論是誰,在上海造樂園就應該有上海的特點?
董:歡樂谷每到一地都會根據當地文化打造不同項目。此次上海歡樂谷一期工程打造的七個主題,其中之一就是上海灘,營造上海風情反映上海歷史。正式營業后,演藝表演也會體現上海味道。
崔:游樂園在上海要成功,首先要理解這座城市,這不是沒有教訓。上海的活力要求游樂園也要保持活躍,錦江樂園這些年也在不斷摸索,比如通過以租賃設備促更新的“借雞生蛋”法,借鑒嘉年華開夜場等方式贏得市場。
差異化贏得未來
新聞視點:上海常住人口已近2000萬,這個市場對游樂業來說到底有多大?上海需要幾座游樂園才能滿足市民的游樂需求?
董:重要的不是數字,而是質量。對上海和周邊我們信心十足,預計第一年游客將達300萬人次,潛力無窮。舉例說,華僑城最賺錢的項目深圳世界之窗,開業至今15年游客4500萬人次,也就是說,只要上海人15年來歡樂谷三次,就超過了世界之窗。
崔:今年上半年,全國游樂場中型以上共有427家,游樂設備生產商230家,這個規模基本與俄羅斯相同,但對中國如此眾多的人口,這個數字遠遠算不上多。而要說上海市場,容納幾座游樂場都沒有問題,關鍵是內容不要雷同,行業要豐富多彩。
新聞視點:歡樂谷與錦江樂園完全不同類型,您覺得上海今后更需要哪一種?
崔:現代游樂園發展的方向主要有幾個,一是以美國過山車游樂園六旗為代表的刺激型;二是以迪斯尼為代表,這是全世界親子游的最大場所;第三是技術專業型,比如美國的環球影城;第四我稱之為“代際模糊”型,雖不以親情為主,但可以運用史努比、麥兜等動漫形象,孩子大人都喜歡,我認為這一類未來幾年可能會加速發展。
新聞視點:如今,國外游樂業巨頭也對上海躍躍欲試,他們如果進入會不會對國內市場造成巨大沖擊?
崔:國外巨頭可能對與其體量相當、內容相似的游樂園沖擊更大。但就像迪斯尼登陸日本后我們曾去調研,發現迪斯尼的強大并沒有影響很多日本本土游樂園,比如大阪EXPO游樂園、東京后樂園就相當成功。這給了我們很多啟示,迪斯尼不過是發展方向之一,我們不可妄自菲薄刻意模仿,競爭的關鍵在于你要有別人沒有的東西,要做好差異化競爭的準備。
董:是的,沖擊會有,但我并不擔心,關鍵是產品的差異化。在美國加州,就有迪斯尼、草莓樂園、冒險島、六旗游樂園等。在國內,我們在深圳建造了世界之窗、中華民俗村、錦繡中華、東部華僑城和歡樂谷五座游樂園,但依然個個盈利;香港海洋公園在迪斯尼進入后現在開始了二期建設,這說明了什么?我們沒必要害怕,而且競爭也只是一方面,不同游樂園匯聚上海也有相互促進的作用,這就是所謂“店多成市”,上海將來完全可以成為娛樂之城。
來源:解放網-解放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