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小長假,不少團購網站的旅游團購項目借機火了一把,各大團購網站“五一”出游商品可是五花八門,超低的折扣吸引了不少消費者。然而,主打“低價牌”的旅游團購在吸引消費者的同時,其旅游質量也備受質疑。以低價為“殺手锏”的旅游團購,到底是“餡餅”還是“陷阱”?
借力“五一”小長假,旅游團購方興未艾
不僅服裝、化妝品可以“團”,旅游同樣可以“團”。今年以來,團購旅游逐漸成為團購網站的新成員,不少專業旅游網站也設置了“團購”項目。旅游團購可以“團”的產品也多種多樣,酒店客房、酒店餐飲、景區通票、機票這樣的較早就實現了網絡訂票的產品和服務自然不必說,連導游、溫泉、采摘等旅游服務業也同樣“團”來沒商量。
某旅游網站發布的報告顯示,團購旅游網站總量已接近100家并在迅速增加,團購旅游已成為團購市場中的新勢力。
所謂“團購”,顧名思義靠的是“人海戰術”。“五一”出游高峰,各大團購網站的旅游團購著實火了一把,多數旅游團購項目團購人數過百,海南、香港、澳門等熱門旅游地的一些項目,團購人數甚至一天之內就能超千人。
桂林一家旅行社的導游蔣華告訴記者,今年公司與一家團購網站合作推出團購項目后,接待的游客數量比去年同期增長50%以上。
團購的便宜、方便使得這一新興旅游方式頗受歡迎。廣西大學的研究生楊小連“五一”團購了一家培訓機構的真人CS項目,原價189元,通過團購只花了35元。楊小連說:“團購的好處可不僅僅是便宜”,由于真人CS是團體項目,由于同學們都忙,很難湊齊足夠的人數包場,而通過團購,這一問題就能輕松解決。
低價旅游團購,“餡餅”成“陷阱”?
5天4夜的海南雙人游得花多少錢?一家團購網站開出的價格低得令人咂舌:218元。“218元暢享原價2760元海南島5天4夜浪漫雙人游”的醒目標題吸引了不少網友的注意。然而,仔細一看,卻并不如標題所說的那么“便宜”:來回行程自理,導游只負責當地的地陪服務,游覽過程中還列出了多個購物店以及不少自費游覽項目。“其實仔細算算,并沒有便宜多少,所謂的218元只是個噱頭。”南寧市的邱小姐在仔細盤算后還是打消了團購計劃。
記者發現,“低價”幾乎是所有團購旅游項目吸引眼球的“殺手锏”。“原價738元,團購價158元”“低至一折的超低折扣”……類似的字眼在各個團購旅游項目中頻頻出現。不少旅游團購項目在大打“低價”牌的同時,卻難以提供優良的服務,導致原本的團購“餡餅”成了“陷阱”。
在內蒙古鄂爾多斯市一家事業單位工作的張小姐曾是一名“團購”達人,但面對五花八門的旅游團購,張小姐現在卻再也提不起興趣了,“4月的時候,我和朋友參加了一個網站的團購到海南旅游,結果簡直成了‘購物游’”。業內人士分析,像海南這樣的國內游,正常利潤并不大,如果費用太低,肯定是“零負團費”,導游自然會帶游客增加自費項目和購物點。
此外,在一些網站的旅游項目表述上,也暗含“陷阱”。如一些網站在醒目位置標明,團購項目包括價值200元的酒店住宿。但仔細一看不起眼角落里的“費用說明”,卻說明這只是200元的抵用券。“如果你用100元團購了200元的抵用券,那么如果客房報價為300元,你就必須再補足100元的差價,實際上你的客房花銷為200元。”蔣華如此分析。
大浪淘沙,行業洗牌乃必然趨勢
不可否認,團購旅游越來越多,給旅游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但與此同時,團購旅游市場亂象頻出,泥沙俱下,信用缺失,給發展中的團購旅游帶來了傷害。不少業內人士對此憂心忡忡,認為團購市場不進行規范,必將影響到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
廣西同望律師事務所律師王溪蔓認為,信用缺失、監管體系不夠完善是目前團購行業的“通病”,而這一現象在旅游團購方面表現得尤為明顯。由于旅游行業固有的導游拿“回扣”潛規則的存在,使得消費者更容易陷入商家設置的低價陷阱。
南開大學經濟研究所博士趙雷分析,旅游團購作為新興事物,難免有不完善之處,但市場“大浪淘沙”,消費者“用腳投票”,一些素質較差的團購網站和項目必然會被消費者和市場所拋棄。但趙雷同時認為,市場固然會淘汰一部分信用不足的團購項目和網站,但“有形的手與無形的手二者缺一不可”,加強第三方監管、制定詳細的游戲規則勢在必行。
事實上,市場也顯示出“洗牌”跡象,一些有實力的團購網站積極進行信用體制建設,加大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而且,隨著團購市場的不斷擴大,競爭日益激烈,細分化、垂直化和特色化將成為旅游團購網站生存下去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