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回回夢里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西柏坡,新中國從這里走來”……這些膾炙人口的字眼,在建黨90周年的日子里顯得更加親切。延安、西柏坡,這些革命圣地在新時期裝扮上新的面貌,以獨特的魅力吸引著各地的游客,讓革命精神在E時代繼續閃光。
幾年前,當全國性、大規模的系列教育活動告一段落后,就有業內人士提出疑問:紅色旅游到底能走多遠?這一發問,是當時全國紅色旅游景區面臨的普遍難題。
記者日前從一些知名旅行社了解到,延安市今年接待游客呈“井噴”態勢,“一房難求”的情況已經讓很多旅行社不得不忍痛每天推掉大批前往延安的游客。
同樣的情況發生在西柏坡。據西柏坡紀念館辦公室主任康彥新介紹,從今年4月份開始,西柏坡紅色旅游逐步升溫,日平均接待游客達1萬余人,高峰時達3萬余人,餐飲和住宿處于飽和狀態。
除了今年建黨90周年的“天時”,還有延安、西柏坡兩地不斷創新紅色旅游內容的“地利”。延安市對外開放的旅游景區已達35處,其中國家5A級景區13家,星級農家樂79家。西柏坡不斷提高游客的參與性、互動性,讓游客穿起紅軍著裝,拿起仿制駁殼槍,過一回紅軍癮。讓紅色旅游從靜態走向動態,讓紅色旅游走向世界。
七一前后,大型紅色歷史歌舞劇《延安保育院》和《人間正道》分別在延安和西柏坡隆重上演,幾乎場場爆滿。主辦方介紹說,現在從教科書里尋找那些厚重歷史的人是越來越少了,我們有責任把歷史教科書通過創意方式變成小說、散文和詩歌,變成今天人們喜聞樂見的旅游文化產品,讓沉寂而偉大的歷史能夠重新鮮活起來,以適應現今旅游者的高層次需求。歷史文化資源賦予我們靈感和魅力,文化創意則是我們對歷史的最佳回報。
為了繼續提升紅色旅游的內涵,延安將打造生態旅游景區南泥灣項目,啟動東方紅廣場、東方紅大劇院、黃帝陵文化產業園區、安塞黃土文化風景區等項目。新近出爐的《大西柏坡總體規劃》(2011—2020年)則提出,大西柏坡的產業發展目標是建成集教育、休閑、旅游、度假、健身于一體,全國一流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色文化旅游龍頭、環京津休閑度假勝地。到2015年實現旅游接待人次100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過100億元;2020年實現接待人次1400萬人次,旅游收入超過120億元。
最近剛從延安和西柏坡旅游回來的石家莊市民陳建說,時間會帶走一些該帶走的東西,也會留下一些該留下的東西。一個人要有信念、信仰,不管時代怎么變,腳踏實地、艱苦創業的精神不能變。在當今的E時代,輸入關鍵字搜索互聯網,能很快從字眼上找到一份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的“標準答案”,但這種認識只是膚淺的,最好深入到革命圣地去體驗,在輕松、豐富多彩的旅游中受到精神洗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