廈門擬填海建人工島引質疑
臨近文昌魚自然保護區 將打造成華商高端會所
近日,一則“廈門首個人工島有望落戶同安灣”的消息在當地引起關注,公眾對這個正處于環評階段的“人工島”提出了各種質疑,擔憂其會否破壞當地生態導致珍稀生物滅絕、項目的環境評估會否走過場等。不少群眾還擔心,如果沒有科學決策,一味地填海造地將給子孫后代帶來生態憂患。
【質疑】環評公示為何突然消失
【回應】系按公示要求但有疏忽
據了解,廈門擬建的首個“人工島”工程,位于廈門同安灣東南海域鱷魚嶼北側,陸域面積45萬平方米,將打造成華商高端會所。項目8月1日進行環評公示。8月24日,網友發帖稱:“該環評公示從8月1日起在廈門市環保局的網站公示幾天后,突然消失了!边@個帖子讓一些市民開始懷疑“政府藏匿環評公告在自然保護區大規模填海造島”。
根據規定,對環境可能造成重大影響、應當編制環境影響報告書的建設項目,建設單位或者其委托的環境影響評價機構、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當采用便于公眾知悉的方式,向公眾公開有關環境影響評價的信息。公眾參與需進行兩次公示:第一次為環境信息公示,收集公眾主動提交的意見,第二次為報告書簡本公示。征求公眾意見的期限不得少于10日。
針對首次環境信息公示為何神秘消失的質疑,廈門市環保局發聲明表示,環保局網站上的環境影響評價公示欄目中發布的信息,由發布者自行輸入、提交,其內容由發布者負責。相關信息公示期和下線時間均由發布者自行設定。
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研究所在接到環評委托后,于7月29日在當地報紙上簡單刊登了環評公示消息,于8月1日在環保局網站上進行公示,當時設定的期限是15天。“這一切都按照環評公示的要求來做的,并不是‘神秘消失’。如今研究所正在對該工程進行詳細的調查!痹撍幻撠熑烁嬖V記者,當時公示的時候,因工作上疏忽,的確出現了工程圖上坐標正確但對應文字部分錯誤的問題。
【質疑】是否建設在自然保護區
【回應】外圍地帶填海建人工島
擬建“人工島”的消息傳開后,村民們紛紛擔心會破壞當地良好的生態環境。
針對“工程是否位于廈門文昌魚自然保護區”的疑問,廈門市海洋與漁業局資環處負責人洪榮標表示,擬建的“人工島”并不在廈門文昌魚自然保護區,而是在其外圍保護地帶。
洪榮標說,1991年,廈門建立了市級的文昌魚保護區,當時的整個保護區是65平方公里,其中包括黃厝海區18平方公里,鱷魚嶼海區5平方公里,小嶝島海區10平方公里。隨后廈門又建了兩個自然保護區:白鷺保護區和中華白海豚保護區。2000年,廈門市整合了三個自然保護區向國家申報廈門珍稀海洋物種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論證和申報材料里面都很明確,文昌魚的保護區只是黃厝海區的18平方公里,鱷魚嶼、南線至十八線、小嶝島三個海區都變成了外圍保護地帶。
“保護區的外圍保護地帶能否進行建設,法規上并無禁止,但需進行工程環境影響評價,經科學論證不損害保護區的環境質量,按程序核準后方可建設!焙闃s標說。
【質疑】是否會導致生態災難
【回應】有待整個環評的認定
據悉,文昌魚是一種珍稀小型的底棲動物,在進化位置上是介于無脊椎動物進化到脊椎動物的過渡類型,享有5億年前活化石的稱號,是研究動物進化的稀有物種。
記者在廈門瓊頭村采訪時,當地村民表示由于生態環境惡化,這里已經有好幾年未捕撈過文昌魚了。“這一代的文昌魚已經面臨著絕種了!贝迕窳直彼Q,20年前有人一天可以抓到七八斤文昌魚,現在不可能了。
1979年就開始從事文昌魚研究的國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專家方永強說:“文昌魚的數量在鱷魚嶼附近是逐漸減少的,建‘人工島’的話,文昌魚肯定會受影響。廈門在建‘人工島’之前還是要做水產調查,不僅是文昌魚,還有其他珍稀物種的棲息環境、分布密度等都要詳細調查。”
面對質疑,洪榮標表示,“人工島”是否會破壞環境,這有待于整個環評的認定,項目目前處在環境影響評價綜合論證的啟動階段,形成比較完整報告公示后,還要提交給海洋部門,根據權限進行環評,組成專家組論證評審會,還要進行公示,召開聽證會,根據情況進行批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