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北京晨報
北京晨報9月23日報道 臨近“十一”黃金周,四川、貴州、天津、云南、安徽等地多個景點門票紛紛漲價,漲幅有的達到70%。這是今年以來國內景區首次大規模提價,也是發改委等部門去年發布“限漲令”到期后的又一輪漲價風潮。
今年8月27日,國家發改委下文,明確規定旅游景點不得在國慶節前集中上調門票價格。內蒙古、寧夏、江蘇、湖南等地也紛紛承諾“十一”期間旅游景點不漲價。但是,記者調查發現,一些景區仍然“頂風漲”,有的景區則醞釀把漲價勁頭延遲到節后。
8月31日,由昆明市發改委委托石林縣發改局組織舉行了聽證會,擬調整石林景區門票價格,由140元上漲為每人次200元,漲幅達到40%。安徽天柱山門票近期已舉行了調價聽證會,旺季門票可能從120元調整至150元;廣德縣物價局9月初舉行聽證會,國家4A景區太極洞門票價格由60元調整為旺季90元。在今年“五一”期間,已有不少景區按捺不住漲價沖動。黃山景區就把門票價格由200元上調至230元。
為規范游覽參觀點門票價格管理工作,發改委先后4次發出關于進一步做好游覽參觀點門票價格管理工作的通知。然而,“限漲令”并不奏效,景區始終走在“漲價”路上。
盡管“禁令”不斷,但多數景區仍以不堪承受的“成本之重”而“破令”。景點漲價理由不外乎是彌補保護資金缺口、償還債務、控制流量等。但記者調查發現,這些理由并非完全站得住腳。
黃山市物價部門提供的聽證會材料顯示,黃山風景區2006年至2008年門票累計收入11.2億元。3年間,黃山風景區累計投入遺產保護、環境保護、景區開發、基礎設施等建設資金達18.54億元,景區不堪保護成本之重。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景區真正用于資源保護的開支有限。黃山每年只有十分之一左右的門票收入用作景區保護。
一些景區還要拿出一大部分經費“養人”。國內某著名景點上世紀90年代初期只有幾百名職工,現在增加到6000多人。石林景區2006年至2008年3年間門票收入有9億多元,其中人員支出和日常公用支出占了近三分之一。
“門票價格持續上漲,擔心旅游可能要變成有錢人的專利。”在國家機關供職的李承說,很多知名景區門票價格都在200元以上,一家3口游玩的門票開支就占他這個工薪階層月收入的三分之一,如果再加上交通、住宿等其他開支,普通人真是游不起。
新華時評 “保護景區”不是漲價理由
門票漲價是為了保護景區資源的說法,不能令人信服。對公眾而言,風景名勝區是公共財產,人人有權享用,經營者只是受委托管理。但在他們看來,景區資源的稀缺性和壟斷性,恰恰是謀利的工具。同時,缺乏總體發展思路、因循守舊的管理方式,使一些景區把發展的“寶”全數押在門票收入上,基本不考慮開放式發展。正是這樣的發展觀念,使不少景區經營管理者心里唯有門票收入。
在急功近利的發展觀念左右下,一些景區最終既得不到保護,也會失去旅游市場。因為,對游客而言,過高的門票超過承受能力,再好的地方大家也會用腳投票說“不”。如今,一些地方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寧夏、湖南、內蒙古等地的景點就宣布今年長假期間不提價,福建等一些省份則推行假日門票“八折令”,這些舉動都在百姓中贏得了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