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bt欧美bt精品,特级做A爰片毛片A片效果评价,亚洲光棍天堂,ww欧洲ww在线视频看

首頁 -> 旅游資訊 -> 甘肅 -> 蘭州 -> 蘭州辛亥革命遺跡至公堂:西北現代教育發祥地

蘭州辛亥革命遺跡至公堂:西北現代教育發祥地

蘭州雖然地處西北內陸,但是距離辛亥革命并不遙遠。從一處處歷史遺跡中,我們就可以感受到那場百年前疾風暴雨革命的血雨腥風,感受到步伐堅定的現代文明的鏗鏘腳步,感受到蘭州人對仁人志士的感懷和銘記……

至公堂:西北地區現代教育的發祥地

位于西關十字,現蘭大第二附屬醫院的至公堂最初為甘肅舉院的中心建筑,是監臨(用大員監臨,以糾察關防總攝闈場事務)、外簾官(在考場提調監試的官員)辦公的處所。

建筑制式為十三檁五脊懸山頂,面闊七間21.7米,進深12米,青磚砌五花山墻,琉璃筒瓦屋面。前檐下懸掛青底金字巨匾一塊,上面是左宗棠先生用行楷篆刻的“至公堂”匾額,上款鐫寫“光緒元年孟秋月吉日”及陰文小篆“千古大文章”壓角印;下款刻“欽差大臣太子太保東閣大學士陜甘總督一等恪靖伯加一等輕車都尉左宗棠書”刻陰文小篆“左宗棠”及陽文“東宮太保恪靖伯”兩方印。堂內金柱懸掛左宗棠撰寫的:“共賞萬余卷奇文,遠擷紫芝,近搴朱草;重尋五十年舊事,一攀丹桂,三趁黃槐。”楹聯。今天無論至公堂的匾額還是金柱上的對聯在風吹日曬下,變得模糊不清。明遠樓為舉院又一標志性建筑,高三層,全木結構,用于監臨、監試、巡察官員登樓眺望考場內外形勢,居高臨下的稽察士子有無私相往來,及執役人等有無傳遞關通之弊。1919年劉爾炘將明遠樓移至五泉山,改名為萬淵閣,今已成五泉公園一景。

這里是科舉制度在甘、青、寧三省的見證,為推動甘肅文化教育事業做出了巨大貢獻。時間追溯到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時任陜甘總督的左宗棠,看到絕大多數甘肅乃至青海、寧夏三省士子雖皓首窮經,卻無力參加鄉試的狀況,他立即奏請朝廷,在今蘭大二院址成立了甘肅舉院。至公堂,今天作為甘肅舉院唯一存留的部分遺跡,與蘭州大學這座名聞天下的高等學府也有著很深的淵源。

1906年5月,清政府命令各省開辦通省法政學堂。陜甘總督升允命令,將甘肅法政館改為法政學堂。 1902年7月,學校招收了第一屆學生,甘肅歷史上第一所大學就這樣誕生了。民國時期第一任教育總長蔡元培,1913年委任蔡大愚為校長。同年,法政學堂改為甘肅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把至公堂、觀成堂等改修為教室。

當時清政府剛頒布“預備立憲,維新圖治”的詔諭不久,急需大量新式法政人才,于是在京師和各省開辦了許多法政學堂。民國以后各類法政學堂陸續歸并相關大學。因此,至公堂里的甘肅公立法政專門學校才是甘肅乃至西北的第一所真正意義上的大學,該校設有政治經濟本科、預科和法律別科。而追根溯源,蘭州大學這個西北成立最早的高等學府,其前身確切地說就是甘肅法政學堂。

甘肅陸軍學堂:隴籍革命黨人的搖籃

位于蘭州通遠門外原甘肅織呢局西廠(今蘭州一中院內)的甘肅陸軍學堂。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由陜甘總督嵩蕃奏辦,光緒三十年(1904年)八月正式成立,最初叫做甘肅武備學堂。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改名為甘陸軍學堂,1912年改為甘肅陸軍小學堂,次年停辦。

甘肅陸軍學堂是甘肅、寧夏、青海三省歷史上的第一所軍事學校,它是清廷與民國培養中下級軍官的最初學校,為革命培養了一批軍事人才。教學人員主要是由游學日本的士人、日本士官學校畢業生、保定陸軍速成學堂畢業生擔任。其中多為同盟會員,如國文教習王之佐,字己任,張掖人,光緒丁酉科舉人。光緒三十年(1904年)赴日本東京大阪考察教育,與同盟會陳伯平過從甚密,參加同盟會。歸國后任安徽候補州同,積極參加徐錫麟策劃的光復軍起義,熊成基領導的安慶起義,起義失敗后返回蘭州,被聘為甘肅陸軍學堂國文教習。他利用講壇宣傳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主張,啟迪學生的民族意識不遺余力。還有兵學教習嚴希文、地理教習易抱一、日本語教習楊濤、算學教習朱廉均為同盟會員。他們宣傳革命思想,介紹同盟會的情況并介紹學生參加同盟會,密謀推翻清廷。

宣統三年(1911年)農歷九月,武昌起義的消息傳到蘭州,十三日,陸軍學堂學生在學堂門首張帖革命告示,有:“我們堂堂黃胄不應受異族的壓迫”。“荼毒我生靈,奴役我士庶,有血氣者莫不思奮,振臂一呼,全民響應,掃除腥膻,還我河山。成則為美之華盛頓,不成則為田橫五百人”等標語,號召市民起義。時兵學教習嚴希文兼第二標第一營營長,密謀率營起義,陸軍學堂學生準備用一百枝德國制曼利夏步槍起事,不料消息走漏,嚴希文自殺。陜甘總督長庚派第二標包圍學堂,令候補道、陸軍學堂監督王新楨傳令學生架槍點名訓話,將槍收回,遣散學生,鎮壓了這次起義。

然而,革命的烈火是撲不滅的。甘肅陸軍學堂有一百多名畢業生考入湖北陸軍中學堂深造,他們加人同盟會,參加武昌起義,功不可沒。其中可考者有蘭州張宗海、呂郁哉,武都樊政(農庵),隴西王法、胡登云,甘谷原志誠(子明),青海樂都焦桐琴(友邕),循化羅鳳林(竹亭)、羅鳳翔、徐勉,寧夏張伯銑等人。張宗海,字漢卿,自湖北陸軍中學堂畢業后,入湖北新軍當教官,串聯同伍中的軍事學堂學生,準備起義。宣統三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他隨義軍攻打湖廣總督衙門。次日,他自告奮勇,登上黃鶴樓升起義旗。十一月下旬,他以甘肅代表的身份參加黎元洪軍成立典禮。呂郁哉從甘肅陸軍學堂畢業后,進入湖北陸軍中學堂,參加同盟會,投入武昌起義,在保安門外與清兵做戰時,右腿中彈負傷,后成為一名中醫。焦桐琴、胡登云、樊政于1917年在臨洮發動過革命運動。

孫中山銅像:蘭州人對革命先行者的緬懷

中山紀念堂位于蘭州城區南部、皋蘭山北麓山腳下五泉山公園內。1956年由原來的秦公廟正殿改建為孫中山先生紀念堂。紀念堂堂前的院子里矗立一尊孫中山先生身著傳統古式長衫,手拄文明杖眺望遠方的銅像。

這尊銅像是1936年,聘請國內造像專家嚴德輝等人,專程來蘭鑄造的。制造地點位于在制造局陶局長住處(在局的西側)和發電廠(在局的西南角)之間的空地。負責造像的嚴德輝,先塑造出了泥胎,然后根據泥胎做出了范本。最后實施整體澆鑄,一舉成功。1936年冬天,銅像已經大體完工了,共用去了上好紅銅1400斤。

之后,孫中山先生銅像被安放在了中山林。這是一個專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命名的公園,自二三十年代開始,蘭州的許多地方都被命名“中山”,人們以各種方式紀念孫中山。

昔日的中山林,是民國時期蘭州的一處人工營造的園林。城中建林,林中有泉。中山林早先只是一個植樹造林的地方。時至1939年,省政府則把中山林選定為安放孫中山先生銅像的地方。同年10月完成了奠基,并于11月12日,即孫中山先生誕辰73周年之際,在中山林隆重舉行了孫中山先生銅像落成揭幕典禮。孫中山先生的銅像面東而立,高2.4米。手拄“文明棍”,凝視遠方,神態自如,栩栩如生。從此,中山林也就成了人們瞻仰這位偉人的儀容風采的地方,“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孫中山先生的這句遺囑,至今響在人們耳邊,默默思念。后來,這里被命名為“中山林公園”。直到1956年,原來在中山林的孫中山先生的銅像,奉安于五泉山寺內,后改建成了現在的孫中山先生紀念堂。這尊孫中山先生的銅像,是蘭州遺留下來的,不可多得的民國時期的珍貴文物,供后人瞻仰。

后來,隨著世事的變遷,中山林這座民國時期遺留下來的園林建筑,漸漸被高樓大廈所取代,昔年的中山林只落了個有名無林。

左公祠:共和后甘肅的政黨大本營

左公祠是蘭州城里祭祀有功德官員的祠堂之一,位于蘭州內城南大城門里面,蘭州府文廟東側,即今天的蘭州二中東面曹家廳路西,坐北向南。

左公祠還是全省政治團體舉行會議之所。1912年8月,以同盟會為基礎,聯合統一共和黨、民國共進會、國民公黨、共和實進會等組成中國國民黨。推舉孫中山為理事長,黃興、宋教仁等八人為理事。總部派國會臨時議員周之翰來蘭州,聯絡甘肅同盟會會員并組建國民黨甘肅支部。周之翰與同盟會員甘州王之佐,鎮。原慕壽祺等,選左公祠為辦公地點,籌集經費開始工作。隨后,派人分赴平涼、寧夏、秦州、鞏昌、西寧、甘州、肅州等地宣傳國民黨總旨。各地組織分部和辦事處,積極籌備選舉事宜,并由各分部選派代表于10月底統一到蘭州開會。

之后,由于各地的代表均來到蘭州,一應籌備工作也已經完成,遂不失時機地于11月28日在左公祠召開成立大會。省城各界來賓及全省黨員代表一千多人與會,推慕壽祺為臨時主席。三百多名黨員經過投票,選舉馬安良為部長,周之翰為副部長,王之佐、慕壽祺、孫鴻年為正副評議長,鄧宗為政事部主任干事,王輔政為財政部主任干事,許季梅為調查部主任干事,柴桂芬為交際部主任干事,金翼乾等二十人分任各部干事。由此,國民黨甘肅支部成立。

1916年10月31日黃興病逝,11月8日蔡鍔也病逝。蘭州在左公祠設靈堂,懸掛挽聯悼念兩位斗士。其中蔡大愚以甘肅回民勸學所名義所獻的挽聯寫道:“星落半球暗,天荒兩柱摧。”對于二人的逝世表達了極大的哀痛,同時對他們的功勛做出了極高的評價。

1939年,留美博士趙元貞在蘭州八社的支持下,為了紀念劉爾炘,成立志果中學。先后將蘭州府文廟的西、鄉賢祠、名宦祠、節孝祠、崇圣祠、尊經閣以及左公祠辟為學校。

主題旅游:元旦旅游春節旅游清明旅游五一旅游端午旅游中秋旅游國慶旅游十一旅游溫泉旅游秋天旅游暑假旅游蜜月旅游漂流旅游購物旅游親子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