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著竹筏在永安溪上靜靜漂流,任思緒在歷史的長河里悠悠穿行。遙想七千年前,巍巍括蒼山下,清清 永安溪畔,就有一群先民在這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們用石磨盤、石磨棒劃出一道遠古文明的曙光,這道曙光照亮了浙江東南,照亮了華夏大地。這道曙光被后人稱之為“下湯新石器文化”。這個地方后來就有了一個人人向往的名字——仙居。
永安溪,是仙居的母親河。或許,在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時,這條溪流便已存在。但我們記得她最早的名字叫樂安溪,到東晉永和三年(公元347年),縣以溪名。五代后唐五年(公元930年),人們為祈求風調雨順永保平安,改溪名為永安溪。縣名也隨之改為永安縣。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真宗皇帝以“洞天名山,屏蔽周圍,而多神仙之宅。”下詔改名為仙居。并一直沿用至今。今年是公元2007年,仙居縣名的設立,剛好一千周年。千年古邑,真是名至實歸。
徜徉在溪邊,尋尋覓覓。有多少神秘的故事,多少文明的碎片,惹得游人想去一一拾起。
相傳北宋時期,縣城西門外西郭樣村的王溫,因平日樂善好施,最后全家得道成仙。也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的原版故事就發生在這里。
被稱為中國八大古文字之迷的蝌蚪文,現在仍真真切切凸現在仙居淡竹鄉的千仞絕壁上。這些人工鐫刻的日紋、月紋、蟲紋、魚紋符號象星辰一樣閃耀在遠古文化的星空中。
位于永安溪邊石牛村的石頭禪院,據考證是東漢末年所建。看來,它比天臺國清寺早四百年就已鐘聲悠揚了。寺東側的摩崖石刻大“佛”字,更是名聞遐邇,堪稱全國之最。從崖底向上望,真有“佛法無邊”的氣勢。
令仙居人底氣十足,傲視天下的還有“下湯文化遺址”。它位于橫溪鎮下湯村,經鑒定,這里是新石器時期母系氏族社會的村落遺址,距今已有六、七千年。出土的石磨盤、石磨棒不僅給中國考古學,而且給世界考古學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在幾千年漫長的歲月里,又有多少仙居才俊,從這條溪流乘一葉扁舟,踏浪走向遠方 ,從此聲名遠播,流芳鄉里。
出生在仙居朝陽山下(今楊府鄉項斯坑村)的唐朝詩人項斯,是仙居歷史上第一位文化名人。共有九十八首詩為清代康熙年間編纂的《全唐詩》所選錄。“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同朝大詩人楊敬之對項斯的贊賞推崇,成了當時長安皇城的一段佳話。后來,《辭海》、《辭源》等辭書都收錄了《說項》這一典故。
元代著名畫家柯九思,出生于仙居柯思岙村,素有詩、書、畫三絕之稱。其《墨竹圖》為北京故宮歷代藝術館珍藏。著名的《芥子園畫譜 》中也有“柯九思樹法”一式。
南宋兵部侍郎陳仁玉,仙居城關人,他撰寫的《菌譜》,成為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食用菌專著。明代左都御使吳時來,仙居白塔仁厚人,他與奸相嚴嵩作殊死斗爭,名垂青史。
這一代 代的仙居先賢,給仙居的山山水水增添了濃厚的人文靈氣,也給仙居的現代文明之船,襯托起強勁的風帆。
如今的永安溪,那桃園般的景致,越發楚楚動人。
永安溪水面寬闊,溪流舒緩。遠遠望去,水波不興。雖偶而也有湍急的險灘,但驚險之中不失飄逸的神韻。竹筏過去,蕩起層層漣漪,攪碎沉落溪中的山巒,驚起打盹的小魚。竹筏順水而下,不時還有姑娘的歌聲迎面飄來。婉轉悠揚,清純動聽。真不知道,是永安溪的青山綠水滋潤了少女的歌喉,還是少女的甜美歌聲浸染了這青山綠水。
仙居的水風情萬種,流淌著燦爛的遠古文明;仙居的山同樣仙氣飄渺,讓游人生發無限的遐想。
說起仙居的山,當然首推神仙居。
神仙居距縣城約二十公里,景區內原有宋代古剎西罨禪寺。明代左都御史吳時來年輕時曾在這里讀書。后因時代的變遷,寺毀成墟,再也聽不到晨鐘暮鼓。但這里獨特的自然風光,引得游客紛至沓來。漫步在神仙居的林間小道,只見周圍的眾山巍兀獨立,險峻無比。在神仙居群峰中,又以雞冠峰最為神奇。從谷口看,它如一只引吭高歌的金雞;入谷底望,象一張順風遠航的船帆;稍后回頭,它又變成一支巨型的畫筆。隨著游人的腳步,不斷變換著它的神韻。更神奇的還要數神仙居的瀑布。尤其是在大雨過后,數百泓瀑布同時奏響。象鼻瀑,如飛天蛟龍,銀河直瀉。飛天瀑,如天街小雨, 潤物無聲。到神仙居走一遭,心靈好象被洗過了一樣,使人神清氣爽。神仙居與其說是一處風景,還不如說是一處心靈的凈土。
假如要賞月,就得去景星巖。
景星巖坐落在仙居縣城的西南方。名為巖,其實是一座山。山的四周峭壁萬丈,如刀削斧劈一般。清代翰林院編修潘來游景星巖后,題詞曰:“萬山之下。”明代吳時來詩云:“覓路天邊步,尋僧云里逢”。他們都竭力贊譽景星巖的高聳偉峻。如果適逢雨天,景星巖煙云四起,霧嶂迷漫,極象一幅山水寫意畫。中秋月圓之夜,登臨望月臺。但見皓月如盤,冉冉升起。旁有映月池將天上明月倒映水中,山風一吹,銀霜滿地。令人如癡如醉,嘆為觀止。
走在古鎮皤灘的老街上,如同走進唐、宋、元、明、清的一段歷史。這條龍形古街旁永安溪而建,保存完好的有二百六十多家店鋪。“同慶和”、“官鹽紹酒”、“蘇松布莊”、“兩廣雜貨”這些老字號牌匾看上去還完好如初,隱隱透出當年的興隆和繁華。民居宅院的建筑風格明顯體現了“四間封”的明清建筑特色。四面合圍,走廊迂回,四側有廂,前后與外連通,其飛檐、瓦當、斗拱均有不同的雕飾。門堂天井成方,且都以鵝卵石鑲嵌成各種圖騰圖案。
古鎮不遠處,是宋朝大理學家朱熹送子就讀過的桐江書院。朱熹在桐江書院講學時曾親筆題寫“鼎山堂”牌匾,希望書院如鼎峙之山高高支撐起儒家文化廣袤的天空。雖然經歷了八百年的風雨,桐江書院依然屹立在皤灘古鎮的的鄉野中,朱熹的筆墨余香還在書院繚繞。難怪有人評介:桐江書院是永安溪流域的文化搖籃。
古鎮不僅有古樸完整的老街,文脈深厚的書院。而且還傳承下來一項千年絕活——針刺無骨花燈。此花燈源于唐朝,造型別致,工藝獨特,古樸典雅。更奇的是燈身沒有骨架,全由用繡花針刺成各種花紋圖案的紙片粘貼而成,輕巧能飛。它以其獨特的造型曾獲中國藝術展覽會金獎和第四屆國際博覽會金獎,被譽為“中華第一燈”。現已列入國務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仙居每年還舉辦各種文化節慶活動。曾經成功舉辦了中國首屆南北民歌擂臺賽。每年一度的“中國(仙居)楊梅節”更成了全縣人民的節日。“楊梅 仙子”顧盼的倩影,“楊梅王”評選誘人的芬芳,使活動高潮迭起,精彩紛呈。“舞龍燈”、“轎里獅子”、“鯉魚跳龍門”等一系列民俗風情活動使游客大飽眼福。
近幾年來,仙居縣委、縣政府不斷加大發展文化旅游、生態旅游的力度。鐘靈毓秀的千年人文,“地氣盡垂于此”的秀麗山水,象一對巨大的雙槳,推動著仙居的旅游事業飛速發展。相信仙居一定會成為人民安居樂業的“仙境”,游客休閑娛樂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