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這個農歷新年,不少富裕的中國人聽得最多的不是煙花爆竹的炸響聲,而是境外商鋪收銀機開閉時發出的清脆鈴聲。”一家西方媒體這樣描述中國游客今年春節期間的出境旅游消費。中國銀聯發布的數據顯示,從大年三十到正月初六,銀聯卡境外交易金額達到63.7億元,同比增長44%,這些錢主要用于購物。
俗話說,肥水不流外人田;何況千里迢迢從境外買回的產品,不少其實是“中國制造”。當擴大內需成為我國推動經濟持續發展的長期戰略,我們是不是應該反思:如何讓國人日漸增長的消費能力在境內有效釋放?
在境外買東西便宜
這幾年,中國人在境外“大手筆買東西”的報道屢屢見諸媒體。兔年新春,從中國香港到美國拉斯韋加斯再到英國倫敦,國人的消費勁頭再次讓當地人印象深刻。據報道,多達5000名中國內地游客涌進了拉斯韋加斯的梅西百貨……
上海國旅負責境外團的趙經理告訴記者,其實中國內地游客真正的“血拼”是在每年夏季和圣誕節期間,并不在春節!氨热缡フQ節,歐美許多大品牌都有較大幅度的打折。而中國春節往往是歐美的商業淡季,打折幅度較小!彼f,“但無論如何,這幾年中國人在境外買東西確實是越來越厲害了!
為什么?用經濟學的“理性人原理”解釋,出境購物是為追求“效用最大化”。首先因為價格便宜。有一則“草根評論”說得直接而實惠:“同樣一條Levi’s的牛仔褲,美國只要40刀(美元),國內要1200多人民幣,你說出去一趟要不要多買點啊?”趙經理介紹,現在游客中流傳著一些“共識”:日本化妝品便宜、美國Coach中檔品劃算、歐洲奢侈品折扣大,等等。其次,國際名牌的新款在境外上市早、品種也多,許多追時尚的人就愛去買那些國內尚未現身的新款,以及新奇的電子產品。
我國較高的關稅,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某些進口消費品的境內售價偏高。但不僅如此,某些出口的國貨,在境外的定價也遠低于境內,結果就冒出了中國游客“在日本買茅臺酒,到韓國帶中華煙”等奇特現象。對此專家認為,原因在于國際品牌牢牢掌控著定價權,“中國制造”遠未形成與之抗衡的力量。
誠信始終是個問題
除了價格低、款式新,境外還有更規范的商業環境。比如商品質量,許多中國消費者更信賴洋貨。雖然越來越多的洋貨是“中國制造”,但不少人就是信賴“出了洋的國貨”,因為那兒的市場監管更嚴格,對違規的懲罰更嚴厲而有效,商家更守規矩。
正略鈞策管理咨詢顧問合伙人陳和午認為,誠信始終是個問題。雖然境內企業已越來越注重品牌信譽,商品質量也有了很大提高,但仍不時爆出“丑聞”,從洗發水含有可疑物質、食品濫用添加劑到農產品藥物殘留,消費者的信任感一再遭受打擊,不僅對具體的某些商品,而且對市場監管能力和決心心生疑慮。部分行業發生“集體誠信危機”,更讓消費者心寒。遠的來說,三聚氰胺奶粉事件后果嚴重,許多準爸爸、準媽媽因此不惜花高價買進口產品,還自己或托人跑到香港搶購,一度弄得那里奶粉緊俏漲價,引起當地新生兒家庭不滿;近的來看,家樂福等超市的價格欺詐事件被曝光,又把大家嚇了一跳,原來流通領域跟生產領域一樣問題多多……
在境內,流通業有潛規則,零售商向生產商收取名目繁多的進店費、上架費、節慶費等。陳和午說,“羊毛出在羊身上”,這些費用最終都會體現在產品定價上,由消費者買單。另外,我們這兒的質量保證和售后服務也不如境外同行可靠。
關鍵還在提升自己
說到底,國人熱衷境外購物,與境內商業環境的缺陷有關,也與制造業實力不強息息相關。
比如,我們還極少有高檔商品和國際品牌,在高端市場毫無競爭力可言。消費者要追時尚,只能眼睛向外。而且,這也是某些國際大品牌在中國市場賣高價、賣舊款而不怕沒銷路的根本原因。
上海交通大學安泰管理學院教授陳憲指出,國內經濟長期以來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因此許多企業的生產是為了出口,而不是為國內消費。“中國制造”由于缺少競爭力和定價權,不少企業都是不賺錢甚至貼錢在接出口訂單,結果出口退稅成了他們賺取微薄利潤的依靠。出口退稅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我們在為歐美發達國家的消費者提供補助。這也不利于促使制造業升級轉型。
很明顯,提升中國制造業實力,是有效擴大內需包括吸引境外消費回流的一個重要前提。當然這有很長的路要走,但必須趕快起步了!
陳憲還提到,我們現在也開始注意吸引境外人士前來購物,比如海南試點了境外旅客購物離境退稅政策,但試點首月僅退稅5.08萬元,效果顯然不佳——“這個政策能否放開一些,在全國各地多設一些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