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著名僑鄉,對外開放旅游城市,潮州文化的重要發源地,素有“海濱鄒魯”、“嶺海名邦”之稱。潮州是廣東的東大門,介于東經116°22′~117°11′,北緯23°26′~24°14′之間,東西最大橫距76.68公里,南北最大縱距79.92公里,總面積3613.9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成區面積15平方公里。現轄潮安縣、饒平縣和湘橋區,楓溪區。總人口252萬人,其中城市人口10.48萬人。其中湘橋區人口為104875人,楓溪區人口為51236人,潮安縣人口為1358752人,饒平縣人口為1023548人,居民絕大多數為漢族,少數民族主要有畬族。境內群峰起伏,河流縱橫,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9座。北部
鳳凰山主峰鳥髻是粵東第一高峰,海拔1497.8米。東部海域蜿蜒曲折的海(島)岸線長136公里,與寶島
臺灣隔海相望。建瓴北下的千里韓江自西北向東南斜穿而過,哺育著兩岸的平原。處低緯度的潮州,瀕臨南海,屬海洋性季風氣候,
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夏長冬短,氣候溫和。年平均氣溫21.4℃,極端最高氣溫39.6℃,極端最低氣溫-0.5℃。年均降雨量1685.8毫米。
郵政編碼 521000 電話區號 0768 車牌代號 粵U 市花 玉蘭
市形象歌曲《潮州有座廣濟橋》
潮州市區潮州歷史悠久,山水秀麗,文物眾多,人文薈萃,文化獨特,與臺灣、東南亞有著緊密的聯系,又是著名僑鄉,198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早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聚居,從已出土的石器、陶器、骨器、人骨化石等,可以窺見其遠古文明的光輝。唐太宗開科取士,潮州已有進士出現。韓愈貶潮,重置鄉校,延師興學,使潮州的文風蔚然興起。宋代的潮州更是文風鼎盛,"一州兩書院,他郡所無"。南宋時潮州主客戶人口14余萬人,而端平以后參加科舉的居然"終場至萬以上潮州西湖人",終宋一代潮州中進士者多達172人,其中建炎二年(1128)一科連捷9人,一時為之轟動。明代的進士為160人,傳出了同榜八俊、兄弟連科等佳話和一門三進士的榮耀。明代鄉試中舉竟多達1088人。在歷代的殿試中潮州還涌現出狀元林大欽、榜眼王大寶、探花姚宏中這樣的英才。潮州古城的文化內涵更為深刻,依江筑建的州城略帶狹長,北高南低,東西略為傾斜。城北是衙署區,城南為居住區,城東為商業區,城西為手工業和平民區,整個布局以《易》為本,突出體現"北貴南富東財西丁"的特點。貫穿于南北的通衢大道太平路,鱗次櫛比屹立著40多座形式各異的石牌坊。這些建于明、清兩代的牌坊,宛如潮州一部文明史,也成了潮州古城獨特的人文景觀。白墻黛瓦,嵌瓷木雕的潮州民居建筑也頗具特色,不管是"四馬拖車"、"四點金"這樣的深院大宅,還是"拋獅"、"竹竿厝"的平民居第,無不顯示出深刻的潮州民俗意蘊,體現了精美典雅的文化內涵。潮州還有自己的方言、戲劇、音樂、工藝美術以及飲譽中外的潮州菜和名揚天下的工夫茶,這些有著濃郁地方色彩的潮州文化對臺灣及東南亞一帶都有著同根同源的深遠影響和聯系。 潮州文化是一種民系文化,為海內外全體潮州人所共有,其涵蓋范圍甚廣,主要包含:潮州方言 即潮州話,屬漢語方言八大語系之一的閩南語系。它的詞匯豐富,幽默生動,富有極強的表現力,并保存著很多古漢語的成份,因而為越來越多的語言學家所重視。潮州方言有自己的字典《潮州字典》,以及《潮語十五音》等研究地方語言的專著。
潮劇 即潮州戲,歷史悠久,風采獨具。
1976年在潮州西沙溪工程中出土的明宣德七年(1432)手抄本《劉希必金釵記》,是目前發現的最早的潮劇演出本。數百年來,潮劇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當地民間藝術精華,使其音樂,唱腔,表演形式日趨豐富,逐步形成了自身的風格,成為全國十大劇種之一。1957年、1959年潮劇團二次晉京獻演,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等先后觀看了演出并接見演員合影留念。潮劇不但活躍于潮汕和閩南地帶,在東南亞諸國也有著深遠的影響。
潮州音樂 源遠流長,優美動聽,馳名中外,它具有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色彩。其門類有:以三弦為領奏樂器,伴以彈撥、弦索樂器的弦樂;以琵琶、三弦、箏組奏的細樂;以佛場主要法器,伴以嗩吶、橫笛領奏的廟堂音樂;以笙、簫、管、笛為主要樂器的笛套音樂;以潮州大鑼鼓伴以嗩吶領奏的潮州鑼鼓樂等。其表演形式靈活多變,既可表演出千軍萬馬,氣勢磅薄,壯懷激烈的場面,也可奏出輕快活潑、悠揚悅耳的情調。千百年來,潮州音樂備受世人喜愛和歡迎。1957年潮州音樂團在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上表演并榮獲金質獎章。據傳六十年代初,周總理訪問
瑞典時,瑞典國王饋贈的禮物中,便有兩張他自己珍藏的潮州音樂唱片。由此可見,潮州音樂已被視為稀世奇珍。
潮州工藝 琳瑯滿目,光彩照人,是優秀的潮州文化的一部份,是潮州人民智慧的結晶。潮州的陶瓷,自晉以來,已有深厚的根基,至宋代的筆架山窯,更是名震遐邇。筆架山宋窯有百窯村之稱,其瓷器有“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聲如磬”的美譽。產品源源不斷地遠銷海外,使潮州成為廣東宋代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一環。前些年,
新西蘭學者露易.艾黎來潮訪問,當他在博物管的陳列室見到筆架山宋窯出土的瓷器時,高興得叫起來:“啊,它的故鄉原來在這里!”近年,
日本福岡市的一批學者組團攜帶當地出土瓷器的照片,尋根訪祖來到潮州,印證了他們出土的瓷器正是筆架山窯的產品。解放后,潮州的陶瓷業得到繼承和發展,并不斷推陳出新。盛產瓷器的楓溪被譽為“南國瓷鄉”。1978年,鄧小平同志將楓溪陶瓷工人創制的1.3米高,三層《友誼》通花瓶,作為國禮品贈送
朝鮮的金日成主席,更使潮州陶瓷聲譽鵲起,身價百倍。
潮州木雕 是工藝美術的佼佼者,說來有趣,在卷帙浩瀚的《辭海》中,要查出“木”雕一詞,必須貫以“潮”字方可查到。“潮州木雕”成為專有名詞,可見其藝術性、專訪性之強,影響面之廣。潮州木雕在唐宋時已初具規模。至明清而日臻完美,如今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潮州木雕形成了鮮明的風格。其形式有圓雕、沉雕、浮雕、多層次的鏤空雕,而外形色彩上,可分為黑漆裝金、五彩裝金、本色素雕三類。在應用上則大致分為建筑裝飾,家具裝飾,神器裝飾和案頭陳設等四類。在潮州,不管是“居廟堂之高”,還是處民居之陋,人們隨處都可以見到木雕藝術的存在。所以,潮州有“木雕城”之譽稱。
潮繡 是我國四大名繡之一——粵繡的一大支系,早在唐代已出現,明、清兩代更趨成熟。《潮州府志》云:“潮州婦女多勤紡織”,“織任刺繡之功,雖富家不廢也”。清末,潮州還出現過二十四名“繡花狀元”,并赴
南京參加全國刺繡比賽。潮繡講究構圖均稱,色彩濃烈,富麗堂皇,其品種大致可分為日用品、欣賞品和劇服三種,形式有絨繡、紗繡、金銀線繡、珠繡四大類。針法千變萬化,主要有“過橋”、“鑾乾”、“歷艮”、“二針鎖”、“三針鎖”、“三山起”,以及“打只”、“化針”、“亂針”、“點繡”等六十多種。潮繡因其瑰麗多彩,技法精巧而著稱,產品行銷世界各地,深受青睞。
此外,還有巧奪天工的潮州抽紗,多姿多彩的潮州花燈,潮州剪紙,潮州銀飾,潮州嵌瓷等等,真是琳瑯滿目,美不勝收。
潮州民俗文化獨特。潮州方言、潮劇、潮州音樂、潮州大鑼鼓、潮州菜、潮州工夫茶、潮州民俗風情等,無不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蘊涵濃郁的中古遺風,潮州因而被漢學家譽為“中原文化的典櫥”。潮州工藝巧奪天工。潮州古箏是中國六大流派之一,潮繡是我國四大名繡中粵繡的重要一支,潮州木雕是中國兩大木雕體系之一,潮州的工藝陶瓷以“白如玉,薄如紙,明如鏡,細如絲,聲如罄”見長,潮州因而成為中國陶瓷出口的主要基地。
- 可能感興趣的:
- 潮州旅游
- 潮州旅游攻略
- 潮州介紹
- 潮州最佳旅游季節
- 潮州景點門票
- 潮州旅游問答
- 潮州天氣預報
- 潮州旅游地圖
- 潮州附近旅游目的地
- 廣州旅游
- 汕頭旅游
- 珠海旅游
- 佛山旅游
- 湛江旅游
- 清遠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