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尼黑是德國南部巴伐利亞州的文化中心兼首府,人口125萬,是德國的第3大城市。這里的人文薈萃,在保守的德國南部,算是自由主義氣氛比較濃厚的都市。慕尼黑洋溢傳統的歡樂氣息,與前衛而且不斷重建的柏林形成強烈對比,分別代表德國的不同面向。慕尼黑城里為數可觀、各式各樣的博物館,以及各種音樂、戲劇盛會,使得慕尼黑成為國際馳名的大都會。
西元1158年亨利獅子公爵建立了慕尼黑市,是一個虔信天主教的城市。拿破侖橫掃歐洲的時代,正是巴伐利亞的黃金時代,開明專制君主將國家行政合理化,提倡商業,并贊助藝文活動。魯威格一世(Ludwig I)和麥西米連一世(Maximilian I)對慕尼黑的擴張和發展尤多建樹。西元1871年,俾斯麥成功地確立了普魯士在日耳曼諸邦的主導地位,巴伐利亞就此被納進德意志帝國的新版圖。慕尼黑樹立其文化重鎮的地位,藝術家群集而至。
德國的黃金時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失敗中嘎然而止。威瑪共和時代,慕尼黑成為納粹黨的大本營,第一座納粹集中營也就建在慕尼黑市郊,慕尼墨自此始終無法擺脫希特勒的陰影。
二次世界大戰時這里遭到嚴重的轟炸,到了1944年,市中心僅有3%的建筑幸存。不過由于有效率的整修復建,整個城市的風貌與戰前并沒有很大的改變。今天舊城區(Altstadt)仍舊是整個慕尼黑最熱鬧的區域。
戰后德國經濟榮景,可以從慕尼黑窺得一二:世界級的博物館、賞心悅目的公園和建筑、喧鬧的藝文環境以及舉止溫文的居民。這些因素造就了慕尼黑成為活力驚人的城市。即使在冬季,市民也群集戶外啤酒園討論藝術、政治,當然還有足球。
1972 年的奧運會在慕尼黑舉行,希望能藉此洗刷形象。當時市區進行了大規模的改造:市中心規劃大量徒步區、地鐵系統擴建,城市資源全部現代化。不料,奧運會期間遭巴勒斯坦恐怖組織攻擊,造成11名以色列選手喪生的慘劇。不過,至今,慕尼黑仍是德國人心目中最適合居住的地區,因為這里除了有都會的藝文生活與方便的交通,還有相當高比例的綠地、公園;加上附近的山岳、湖泊,使居民擁有輕松舒適的生活品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