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比錫是德國東部的第二大城市,位于柏林以南165公里,面積147平方公里,人口50.8萬。這座城市坐落在萊比錫盆地中央,三條小河從市區流過,森林綠地面積很大。市名萊比錫在當地古語中,意思是種有菩提樹的地方。市區、郊外處處可見濃郁的菩提樹。當年鮮花盛開季節,城中陣陣花香,沁人心脾。這里街道整潔,商業繁華,又是世紀聞名的博覽會城、書城和音樂城。大詩人歌德十分喜愛這座城市,稱它為“小巴黎”。萊比錫還有音樂城的雅號。偉大的音樂家巴赫曾在市內的托馬斯教堂擔任樂長20多年。他創作的《馬太受難曲》等杰作首先在這里演出。巴赫精心培養的托馬斯合唱團至今在世界上聲譽不衰。教堂附近的巴赫紀念館記錄了他為音樂獻身的一生,特別是在萊比錫的活動。1843年,又一位杰出的音樂家門德爾松在這里創辦了一所音樂學院,并親自擔任院長。為了紀念他,人們把這所在世界上享有盛名的學校命名為門德爾松音樂學院。外地人在萊比錫會注意到,這里的居民酷愛音樂,差不多人人都會彈奏小提琴等樂器,該市的音樂生活十分豐富多彩。著名的格萬特豪斯交響樂團,已有200多年歷史。每年春、秋兩季都在萊比錫舉行國際博覽會。1895年的世界第一屆樣品博覽會和1918年的第一屆技術博覽會便在萊比錫舉行。世界上第一個展覽館也于1869年在萊比錫建成。萊比錫還是德國東部重要的交通樞紐。
萊比錫象所有德國東部的大城市一樣,在兩德統一后大興土木,老建筑重新翻修,新建筑拔地而起,整座城市充滿了生機。
1969年,鋼架玻璃拱頂的新展覽中心落成開業,這座完全現代化的建筑為每年25年左右的各種展覽會提供了更大更新的場所。它的地面上鋪以黑白花崗石拼砌的椴樹葉圖案,是把椴樹作為圣樹的“椴樹之鄉”--萊比錫的象征。展覽中心使這座起著連接歐市場橋梁作用的城市更具魅力。
萊比錫的主要游覽景點大多數集中在方圓一公里的市中心區內,可步行前往。
舊市政廳大樓(Altes Rathauv)
在老城廣場的中心是舊市政廳大樓(Altes Rathauv),它建于1557年,是德國最漂亮的文藝復興建筑之一,現為市歷史博物館。它共分三層,最下面是棕紅色石材砌筑的拱廊,中間為簡潔的黃色墻身,最上面是紅瓦斜坡屋頂。屋頂上還建有六座造型優美的高閣樓,閣樓中間高聳的鐘塔是廣場的中心標志。這棟大樓以其優美的外觀而成為德國最漂亮的文藝復興建筑之一。
老市政廳后有一小吃廣場,攤販云集,市民們在此休閑購物,市場里的花市更是生機盎然。市場北面有一座精致的白色建筑,兩層樓高,初看并不起眼,但卻是堪稱最有“價值”的建筑。原來它曾是談判貿易樓,以前參加博覽會的商人們就在這里簽定合同。
從廣場向東望去,一棟高大的塔樓便是萊比錫大學。在學校的名冊上記錄著萊辛、瓦格納、歌德的名字。大學樓前的萊布尼茨紀念碑,是為了紀念這位曾在這里學習過的著名學者。
南方天際線上高聳著俄羅斯記憶教堂和萊比錫大會戰紀念碑,時刻提醒著人們紀念在1913年10月18日萊比錫民族大會戰中為打敗拿破侖而犧牲的軍人。
同德累斯頓一樣,萊比錫也以它的音樂而聞名。萊比錫音樂和戲劇的發展是那些曾經生長于斯的偉大音樂,如瓦格納、門德爾松和舒曼等分不開的。享譽世界的布商大廈樂團和巴赫曾擔任樂長的托馬納樂合唱團以及門德爾松在萊比錫創辦的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都是這座城市的驕傲。
巴特勒斯大樓(Barthels Hof)
巴特勒斯大樓建于18世紀,現為集市廣場最漂亮的購物區。
羅馬努斯大樓(Romanus House)
羅馬努斯大樓是萊比錫巴洛克式民居的典范。
老貿易樓(old Trading Borese)
老貿易樓建于1678年,樓前有歌德雕像。
邁德勒購物長廊(Madoge Passage)
邁德勒購物長廊是萊比錫現存最華麗和最完整的購物長廊,旁邊有著名的奧爾巴赫酒家。
托馬斯教堂(St.Thomas‘ Church)
托馬斯教堂建于1500年,晚期哥特式。音樂大師巴赫就安葬在教堂的圣壇地下。
新布商大廈(New Gewand house)
新布商大廈是布商大廈樂團的第三個團址,對面是新萊比錫哥劇院。
尼古萊大教堂(St.Nidolai Church)
尼古萊大教堂是萊比錫最古老的教堂,建成于117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