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龍橋建于明朝永樂十年(公元1412年)年,清朝同治九年(1870年)加修欄桿。橋長60米,寬5米,高9米,跨度18米,是廣西凈跨最大的單孔石拱橋。遇龍橋全用青石干砌而成,未用任何灰漿填縫,卻歷經數百年的風雨剝蝕和洪水沖刷仍屹立不動,充分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的高超智慧和精湛技術。興許是因為年代久遠吧,遇龍橋兩側欄桿藤蔓累垂,嫩綠的藤蘿,悠閑的蕩在橋洞里,像碧石所串綴的門簾,使這座古石橋更顯得清幽古樸。橋下,群鴨在淺水中盡情嬉戲,那“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的景致,更為這幅龍橋圖增添了幾許詩情畫意。遇龍橋不僅景色極佳,還有兩段鮮為人知的軍事史:1851年太平軍建制后,天王洪秀全率師北上,矛頭直指廣西省城桂林。那時,由荔浦、永福進桂林,得經過遇龍橋。太平軍先頭部隊化裝成一彪清軍,兼程突進,在遇龍橋遇上由廣西提督向榮率領去刺探軍情的一支清軍部隊。兩軍邂逅,不言自明,火拼在即。清軍提督向榮自度不敵,遂改由小道離去,太平軍則大大咧咧地通過了遇龍橋。當時,清軍和喬裝成清軍的太平軍都打著黃龍旗。真個是兩“龍”相遇,假“龍”唬住真“龍”。一九四四年十一月六日,日寇入據遇龍村與朔桂國軍對,國軍及當地群眾在遇龍橋對岸朱家寨(又名天作寨)據守,日寇在橋頂筑壘炮臺攻擊山寨,屢攻屢敗。一九四五年七月十四日,朔桂國軍及遇龍村自衛隊全面反擊擊潰日寇奪回遇龍橋。至今橋上還立有《遇龍村抗戰勝利紀念碑》,記述了村人在遇龍橋對岸朱家寨(又名天作寨)據守長達9個月,與日寇浴血奮戰并取得勝利的英雄業績。